成都地鐵為脫貧攻堅“帶貨”

11月20日上午,在成都地鐵1號線天府三街站,由新華社四川分社聯合四川省扶貧開發局、成都軌道集團、中國鐵建崑崙投資集團、二更影片等單位,歷時2個多月攝製的脫貧攻堅主題微電影《他去哪兒了》正式上線。

與此同時,作為西部首個扶貧主題車站,成都地鐵1號線天府三街站從即日起將全力推廣我省“四大片區”農特產品,展示脫貧奔小康成效,讓社會各界更多瞭解和支援扶貧事業。

成都地鐵為脫貧攻堅“帶貨”

脫貧攻堅主題微電影上線了

據介紹,這是繼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在成都地鐵上線“奮進號”四川脫貧攻堅主題列車後,主辦方推出的又一反映四川脫貧攻堅成就的融媒體策劃。影片以扶貧幹部與幫扶物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線索,徐徐講述了四川深度貧困地區的滄桑鉅變。

“微電影有人物,有劇情,有衝突,有高潮,跌宕起伏間更能引人入勝,而且手機上十來分鐘就可以看完,非常適合碎片化閱讀。”本片監製趙幸介紹,這部微電影開篇先丟擲“扶貧幹部不見了”的懸念,然後是村民們“逼”著從來沒有出過村的老農帶著禮物去尋找扶貧幹部。老人一路歷經“磨難”才得以抵達成都,但是出門時帶的一頭小豬卻被“扣”在了汽車站,輕喜劇的劇情設定讓觀眾身歷其境,輕鬆“讀懂”脫貧攻堅這樣的厚重主題。

“從前,遠山遠水缺人才缺技術;如今,青山綠水有希望有奔頭。”來自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的博士研究生夏迪鑫分享觀後感,“涼山老漢的成都之行是一場輕鬆幽默的‘人在囧途’。當‘他去哪兒了’這個謎底被揭開,千百個扶貧故事也隨之浮現。鄉親們臉上淳樸的微笑正是‘我們脫貧了’最生動的呼告”。

“故事跳出了一般此類影片的‘彙報體’風格,透過一段類似公路片的‘尋找’過程,將人物機遇和扶貧成果完美融合。”一位專業影評人點評,主創團隊在這段“尋找”路程中設定了一些跌宕起伏的喜劇橋段來增強影片的觀賞性。結尾部分情緒渲染恰到好處,在總結立意的同時,又讓觀眾回味無窮。

1號線天府三街站“帶貨”了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就在微電影上線當天,主辦方還在成都地鐵1號線天府三街站搭建了“四川扶貧”產品展主題站廳。青川木耳、屏山茵紅李、涼山烏洋芋,康定松茸……來自川西北高原地區、大小涼山彝區等四川脫貧攻堅“四大片區”的特色農產品登臺亮相。

“四大片區”的駐村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鄉村帶貨網紅們也來到主題站廳,與現場嘉賓和地鐵乘客熱情互動、直播帶貨。

“直播帶貨拉近了消費者和優質農產品種植地的距離,減少了中間渠道流通成本,農戶直接受益更大。”涼山州喜德縣光明鎮阿吼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小兵駐村工作4年多,帶領村民種植川貝母、百合、青刺果等中藥材,成立阿吼村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幫扶機制,推動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1500元增長到2019年的8979元,全村73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被稱為“木瓜書記”的達州市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大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屈德勝帶著濃重大巴山口音“瘋狂”推廣當地農特產品:“我們這兒的木瓜、蜂蜜可安逸得很啊!”2015年底,在縣農業農村局改良站工作的屈德勝來到大坪村,發揮專業優勢,幫助村民發展能耐乾旱、瘠薄和高溫的皺皮木瓜種植,年產值突破150萬元,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小木瓜變成了村民們的“致富果”。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愛媛果凍橙,果肉入口化渣,吃起來如果凍一般Q彈爽滑。”成都軌道集團駐村幹部劉海川帶來了剛剛從簡陽農村帶來的愛媛果凍橙。劉海川告訴記者,2016年以來,成都軌道集團先後與大邑縣石虎村、簡陽市興隆村、石巖寺村建立了對口幫扶關係,選派3名駐村幹部深入開展幫扶工作,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超322萬元。

以黨建共建為工作載體,創新“外引產業、內強產品,帶進幫扶資金、帶出優質產品”的“兩產兩帶”幫扶模式,近年來,成都軌道集團已成功打造“水韻·興隆”農旅融合、興隆羊肚菌、石巖茵紅李等特色產業品牌。在各方努力下,集團支援的3個對口幫扶村,年人均年收入較2016年平均增長29%,已全部脫貧。在發展扶貧產業的同時,幫扶幹部還大力開展村小基礎設施建設、愛心助學助教和公益遊學活動,選樹成都市道德模範,激發群眾致富內生動力。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袁弘 供圖 成都軌道集團 編輯 李旻 校對 楊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