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去了一次已成廢墟的圓明園便被清德宗懲罰

圓明園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之後帝王都對其進行擴建,經過150多年的修建,圓明園成為了清朝皇帝的“夏宮”,被稱為“萬園之園”。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這群盜賊將圓明園洗劫一空,最後還放火焚燒,這個皇家園林被毀得滿目瘡痍,事後據清廷統計,圓明園僅有二十多座建築倖存。同治時期,清廷打算重修圓明園,但是經費不夠,最後作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又圓明園進行了劫掠,一些土匪也加入了這次劫掠中,圓明園被徹底毀滅。圓明園徹底被毀,但畢竟曾是皇家園林,清廷在之後還是將其封禁,這個廢墟依然顯得是那麼的莊重。

李鴻章與圓明園掛上勾,是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

李鴻章去了一次已成廢墟的圓明園便被清德宗懲罰

圓明園遺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戰敗,慈禧太后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經過多次談判,最後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簽訂的訊息傳回國內,舉國譁然,泱泱大國居然屈身於東瀛島國,康有為等人發動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圖強,李鴻章也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也想著一雪恥辱,所以心裡比較傾向於維新派。

甲午戰敗,總要有人背鍋的,這口鍋最終落到了李鴻章身上,朝廷上下和百姓不可能罵皇上和慈禧太后吧,只能罵全權大臣李鴻章,朝廷為了平息民憤,只好解除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李鴻章對此心裡是不平衡的。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閒賦在家的李鴻章接到上命,讓他出使沙俄,參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儀式,李鴻章到達俄國後,受到了俄國的盛情招待,在場的一些西方國家紛紛邀請李鴻章去訪問,李鴻章向慈禧太后請了上命之後,一路向西,開始了自己的訪問之旅。在遊歷了俄、德、比利時、法、英、美各國後,最後從美國啟程回國,李鴻章乘坐的輪船不直達我國,需要在日本橫濱轉船,自從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便發誓不再踏上日本的國土,他不願上岸,之後準備用小船擺渡過去,李鴻章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船,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搭上木板,就這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木板上慢慢地挪到另一艘輪船上。李鴻章於10月3日歸來,還是在大沽口登陸。這是李鴻章第二次出國,沒有揹負令人沮喪的條約,自然神清氣爽。

李鴻章去了一次已成廢墟的圓明園便被清德宗懲罰

李鴻章和俾斯麥

以73歲高齡出國訪遊,水土能服,身體無恙,真是“喜得生還”。在國外奔波輾轉190天,終於重踏故土,不禁有“子瞻還朝如夢中之慨”。在給舊日幕僚吳汝綸的信中,李鴻章心緒之激動複雜可見一斑,我們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到:他心裡有得意,得意在各國所受優待與媒體關注。也有感慨,感慨國外能上下一心、積富為強,而為中國所無。進而憂慮,憂慮中國,政雜言多、生財無方。一句“每於縱觀之際,時增內顧之憂”,道盡了一個“見過世面”的晚清大臣的生逢末世之哀。雖身處異國7個月,李鴻章對此間大事並不隔膜。甲午戰後掀起各種改革的討論,其中就有關於人才培養的問題。

9月21日,禮部尚書孫家葡於上奏提議設立京師大學堂,“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感於“數百年積重之勢”,李鴻章對此不但贊成,還認為應該裁併全國的書院而改為學堂,分門分年學習功課,學成就授予官位,並暫停其他的仕進之途,說不定過個二十年能“風氣變而人才出”。行筆至此,或許是對中國的改革前景不抱希望,或許是覺得自己的地位和影響非比從前,筆鋒一轉,嘆道僅僅是空言罷了。

在天津休息了兩週,10月17日,李鴻章進京覆命。可能是忙於與日本簽訂《通商行船條約》之事,朝廷並沒有理會他。直到21日,李鴻章才獲准請安召對。

李鴻章去了一次已成廢墟的圓明園便被清德宗懲罰

李鴻章一家

李鴻章遍訪歐洲各國,更加傾向於變法改革,他與維新人士之間有來往,10月21日朝廷召他覆命,李鴻章對於自己在西方的所見所聞都向朝廷傾吐出來,然後又講述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國家亟需改革,要求學習西方法制,這樣國家才能強大。可是他的一片報國之心卻只換來光緒帝一句“與恭親王商辦”的敷衍之語。朝廷如此態度無疑給李鴻章潑了一盆冷水,他本想借機致仕卻不被允許,三天後接到了在總理衙門上行走的上諭。堂堂的大學士去坐這一個位置李鴻章自然不滿,他拖了八天才去上任。

就在他上任這一天,有人檢舉他,稱其私自遊覽圓明園,圓明園雖然是一片廢墟,但是皇威還在,光緒帝下旨嚴責李鴻章:“本月十五日,李鴻章擅入圓明園禁地遊覽,殊於體制不合,著交部議處。尋議革職,得旨,加恩改為罰俸一年,不準抵銷。”

原來,就在他奉旨覆命的當天,李鴻章去了已成為廢墟的圓明園,看到這萬園之園如今已成為一片殘磚斷瓦,李鴻章心裡也是五味雜陳。可是他忘了一件事,這裡雖然是廢墟,但是畢竟是皇家禁地,未經允許就去,這是有違律法的。所以他才遭到了聖旨申斥並處罰。

對於這件事,從上諭上看就是一件尋常的事,但是結合起來看,李鴻章這件事有可能牽連到帝黨、維新派、清流派、保守派,李鴻章本人比較高傲,不排除有私人恩怨在其中,還有他拖延八天不去上任,肯定朝中早就有人看不慣他了。而赫德對此事則認為,這是朝廷在敲打李鴻章,就算你在外面極為風光,稱為“東方俾斯麥”,回到國內也是要“同別人一樣應該‘原地踏步‘和‘聽從命令’!”換句話說,這就是透露出一個訊號:李鴻章並不受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