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戰國是中國東周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與春秋在歷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

頻繁的兼併戰爭不僅讓蘇秦、張儀等合縱連橫家登上歷史舞臺,更讓一群軍事統帥逐鹿中原。

在《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歷史上,對武將有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武將功成之日,或許就是皇帝“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時刻。

對於這四位從基層軍官成長起來的驍勇善戰用兵如神的頂級將領,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在秦昭襄王征戰六國的過程中,戰神白起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更為秦始皇的統一天下打下良好基礎,是秦國的功臣。

白起一生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在伊闕之戰,白起大破魏國和韓國的聯軍24萬人,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長平一戰坑殺趙卒40萬,真是讓人不寒而慄,脊背發涼,“人屠”稱號,殺戮實在太重了。

一生歷經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讓六國聞白起而膽寒。

戰場上叱吒風雲的白起卻敵不過范雎的三寸不爛之舌。眼看著白起要成就滅趙奇功,范雎卻把他叫了回來,白起鬱悶就生病了。

秦昭王請他出兵,他說不可,結果秦昭王強行發兵,敗了。

白起說,你看看,不聽我言,果然敗了吧。秦昭王再次讓他出兵,白起還是拖拖拉拉,消極怠工。

第三次,白起再度回絕,鄭安平將軍領兵,全軍覆滅。白起一次次的回絕和秦軍一次次的不成功,毫無疑問嚴重扎傷了秦昭王的心。

白起的不幸,來源於他的性情。恰好是由於白起對戰事精確的判斷,讓秦昭王感覺失了臉面,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秦昭王賜他一把劍。可憐的白起,自刎而死。

李牧

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李牧一生的戰績可謂輝煌,甚至堪稱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畢竟,其他三位雖然也不乏赫赫戰功,但所面對的對手,大多都是己方軍事實力本就更加強悍或勢均力敵,至少己方不處於劣勢。

但唯有李牧,不僅在北方邊境擊敗了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更以慘遭長平之戰、元氣大傷的趙軍,連續數次擊敗強大的秦國的入侵。

考慮到敵我實力相差懸殊的劣勢之下,李牧仍能連續取勝,可謂是令人佩服的一代良將。

而李牧的人生履歷,大致用三句話就可以概括:

前中期:駐紮趙國北部邊境代地多年,在雁門、代地一帶,曾大破匈奴。

中後期:因為秦國步步緊逼,所以被幾任趙王調到秦趙戰場,抵抗秦軍,連續擊退秦國入侵。

末期: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在又一次抵禦秦國入侵之時,秦國施展反間計,由奸臣郭開向趙王進讒言,導致李牧被殺。

自毀長城的趙王也沒能多蹦躂兩天,趙國隨之滅亡。

廉頗

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廉頗因為勇猛果敢而聞名於諸侯各國。戰國七雄中除了自己國家趙國,太遠的楚國,其餘五國都被廉頗率軍攻打過。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頗為將伐齊,大破之,取昔陽(今河北晉州西北)拜為上卿。

趙孝成王時,曾以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欲辱之。相如屢謙讓退避。他感悟,負荊請罪,兩人遂為刎頸之交。

長平之役,趙初以其御秦,用堅壁固守之策,秦師勞而無功。後趙王中秦反間計,以趙括代之,卒遭慘敗。

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與樂乘率軍大破燕軍,殺燕將慄腹,燕割五城請和。以功受封信平君,為假相國。

至趙悼襄王時,派樂乘取代他,廉頗鬱郁不得志,還攻擊樂乘。豈有此理,這是不給新趙王面子啊。

很有自知之明的廉頗知道趙國呆不下去,就跑到魏國去,可是魏王也不敢信任他。

這個時候,趙國又出事了,趙王不得不又想起了廉頗,派人過來,看看他是否還能打仗。

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不服老,可是來考察他的郭開是個小人,他說廉頗的確還能打仗,就是腸胃跟不上了,坐一會跑了三趟茅廁,讓這樣的人領兵打仗,是要耽誤大事的。遂不召。

廉頗很鬱悶,就跑到楚國去,最後客死在壽春(今安徽壽縣)。

晚年的廉頗可以說一直在流亡,他為趙國征戰一生,趙國卻拋棄了他。

王翦

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

秦滅六國,之所以將王翦放在後面,是因為相對於白起、李牧乃至廉頗這三位戰將,王翦不僅功勳顯著,而且結局算是獲得了善終。

在秦始皇即位國君後,王翦除了滅韓沒有參與外,他和他兒子王賁接力參與滅掉了其他五國。

在攻打楚國之前,王翦不僅獅子大開口,向秦始皇索要六十萬大軍,更為了打消秦始皇的疑慮,聲稱要給自己的子孫多謀取些宅地賞賜。

透過這個看似貪婪,實則睿智之舉,王翦不僅贏得了秦始皇的充分信任,也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無論是范雎、蔡澤,再到後來的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

當他攻下燕都之後,隨即上表告老還鄉。

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掉楚國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結語

白起和廉頗都知進不知退,你看廉頗,趙王奪他兵權,他簡直要跟趙王掐架。白起也是,你不用他,他就說你肯定失敗。

而李牧是不會自保,結果命犯小人,慘死於人手。王翦就不同了,他立了大功,卻要求隱退,顯然是有功不居。

王翦還會搞人際關係,將相不和是歷來的通病,而秦國的幾位相國都對王翦很尊敬,自然也就不會給他穿小鞋。

從戰國四大名將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客觀事實。那便是為人處世一定要圓潤,在歷史上像狄仁傑那般的人實際上很少,他看破不說破,撫慰了君王的心,也滿足了自身,實際上也是在保護自己。

戰國四大名將用軍最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背後,他們的結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