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國——穀國,與秦國同根,族人擅長種穀

穀,即谷,漢字簡化後,穀、谷已合併,但事實上穀和谷都有甲骨文,且意義完全互不搭界。“谷”來源於山谷,而“穀”是指一種農作物。周代有個以“穀”命名的國族,穀國,現在稱谷國,嬴姓,與秦、趙同宗,為伯益之後。宋代《文獻通考》載:“

谷嬴姓伯爵。

”穀國的記載極少,來歷也只能靠推測。《史記·秦本紀》說,伯益後裔費昌在“

夏桀之時,去夏歸商

”,投靠了商湯,強大的嬴姓部族在商取代夏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因此商湯革命成功後,分封或重封了許多嬴姓之國,“

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司馬遷說,嬴姓之國在商代地位多為顯赫。所以很有可能,出自嬴姓的穀國商代早期就已經正式立國。那麼穀國的初始封地在哪?我們都知道春秋穀國在今湖北谷城縣,谷城縣的穀國究竟是從商代立國開始就存在的還是後來的改遷?《水經注》載其境內有築水,築水東南流徑筑陽縣,筑陽為楚附庸,說明春秋時谷城境內有筑陽,既有築水,必有一支姓“築”的族氏,說明谷城早前是築氏的地盤。杜預注:“

穀國在筑陽北。

”但古籍中對這支築氏的情況無跡可尋,穀國是不是在這支築氏消亡後遷來的?

西周古國——穀國,與秦國同根,族人擅長種穀

湖北谷城

對於“穀”字的來歷,甲骨卜辭中多有“

受穀年

”的記錄,但方家對“穀”的定釋多有說法,有釋為稻、菽(豆類)、秬(jù 黑黍子)、穛(bó 穀類)等之分,賈文、賈加林《甲骨文中農作物之考辨》中釋為“穀”。可以肯定“穀”是指一種農作物,但具體指哪一種農作物就不得而知了。古籍中“穀”即為“稷”,如賈思勰《齊民要術》說:“

穀,稷也。

”稷,稷米,北方主食,殷商時已大量種植。後來“穀”演變成了百穀之總名,稷也就成了百穀之長,即“稷谷”,古代帝王奉稷為穀神,稱社稷,代指國家。穀氏族人擅長種穀、其地多穀怕是毋庸置疑的。穀氏出自嬴姓,與秦氏同族,有趣的是,“秦”也來源於一種農作物:來,即麥,從現在兩字帶“禾”看,確實有淵源。據說秦部族的發源地有一個叫“秦谷(穀)”(甘肅天水市西南)的古地名,後來秦部族的足跡發展到陝西,這個地名也跟到了陝西,現在西安市藍田縣灞源鄉還有個秦谷村。說明早期秦、穀兩部族的來往較為密切,照此推測,穀氏部族最早會不會跟秦部族隔鄰為居?也就是說,湖北谷城之穀國是從陝甘地區改遷的。

西周古國——穀國,與秦國同根,族人擅長種穀

但也有說法穀國最早在山東,因為山東地區多有帶“谷”地名,如陽穀(山東陽穀縣)、谷山(山東棗莊市西北)、谷城(山東平陰縣東阿鎮)、谷丘(山東菏澤北一帶)等一樣不少,也同樣有湖北谷城因神農氏嘗播五穀而得名的傳說。除此之外,還多了一條嬴姓之根起源於山東的說法(下次介紹秦國時會詳細提到)。但無論哪種說法,基本靠傳說。許多研究穀國文中都會提到鄧國,這是因為《左傳·桓公七年》有“

夏,谷伯綏(suí)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的記載。春秋時,穀鄧毗鄰,於是有說法認為穀、鄧兩國都是從山東改遷而來。又同時受到來自楚國的危脅,穀鄧兩國也就顯得同病相憐了。但細看春秋史官筆法,谷伯綏和鄧侯吾離雖然在同一年的夏天朝魯,卻不是同一天到達魯國的,說明谷伯和鄧侯並非結伴而行,而是先後來到,顯然這兩個國家沒什麼交集。

西周古國——穀國,與秦國同根,族人擅長種穀

湖北谷城老街

谷伯朝魯,只能說明穀國親魯或者之前有交情,春秋初期的魯國是東方強國,受到遠在南疆沉浸於楚國淫威之下的穀國青睞很正常。但魯國的史官又這樣說:“

谷伯、鄧侯來朝。名,賤之也。

”“賤”指輕視。魯國為什麼輕視谷伯?《春秋·榖梁傳》的解釋是:“

其名何也?失國也。

”意思是為什麼魯國史官要記載他們的名字以示“輕視”?因為他們是失了國家的君主。不過這個“賤”字應該沒有貶義,而是出於周禮的需要。這一年是公元前705年,史書記載了鄧國的亡國時間,與南申國同一年,即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滅,那這裡所說的失國又是怎麼回事?或許這裡是在說明穀國的失國,也就是說,穀國亡於公元前705年,谷伯綏是穀國最後一位國君。

不管穀國的根在哪,總之西周時期穀國就已經在湖北谷城立國了,它與眾多的南方諸侯一樣具有“鎮守南疆,以蕃屏周”的功能。只可惜史料的缺失,我們無法得知西周時期榖國的發展情況,它是否像附近的鄧國、申國和呂國一樣有過輝煌?榖國之後有谷姓,是後世谷姓的來源。

文/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