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清末民初鼎興之際。

男人們紛紛減去腦後的長辮子。

而辜鴻銘卻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剪辮子,反倒是穿得越來越復古。

這樣一位將“迂腐”二字寫在臉上的人,卻引來眾多中外人物的追捧。

當他宣佈自己的演講門票要售價兩塊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要知道當時的兩塊錢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所有人都等著這位酸儒出糗。

他們也早早在腦海中構想出了辜氏遇冷的畫面。

不過,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

辜鴻銘的演講門票一經發售很快就被一掃而空。

很多外國人都慕名來聽他的演講。

人們不經要問,這樣一個留著辮子,穿著長袍馬褂的老古董到底有何魅力?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穿馬褂的外國通

隨著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人們對辜鴻銘這個性格古怪的老頭又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他梳著麻花辮,帶著瓜皮帽,穿著舊式的長跑馬褂,在一種剪了短髮西裝革履的新式教授中像個異類。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人們總是認為辜鴻銘頑固呆板。

畢竟他是北京大學的復古派代表人物。

而且還是著名的“保皇黨”。

不過重新審視辜鴻銘的一生,人們會發現他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故步自封。

相反,他精通十幾種外國語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外國通。

1875年,辜鴻銘出生在馬來半島檳榔嶼的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

他的父親為橡膠園的主人服務,而他的母親則是一位外國人。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辜鴻銘自小便展現出了高超的語言天賦。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橡膠園主人對這個聰慧的混血兒十分欣賞。

他經常給辜鴻銘講關於英國的一切,更是在他長大後助力他去歐洲留學。

出生在國外,自身又是混血兒,從小就接觸過西方教育,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人會在日後將中國傳統文化奉為圭臬。

而答案也許能在他後來的成長經歷中可以找到。

1867年,辜鴻銘十歲。

身為橡膠園主人的布朗夫婦決定返回英國,臨行前,他們將這個有著天才一般頭腦的小男孩一起帶走了。

他將在歐洲接受最先進的教育。

在送別辜鴻銘啟程前,他的父親辜紫雲叮囑他,不論到了何時何地,接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都一定不能忘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

辜紫雲的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

十歲的混血小男孩辜鴻銘,將這句話牢牢刻在心上。

在踏上歐羅巴土地之後,辜鴻銘的語言天賦得到了用武之地。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布朗夫婦將他送到了德國,他在那裡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

少年天才進入世界名校是板上釘釘的事,在他年少時,愛丁堡大學就為辜鴻銘拋來橄欖枝。

人們往往擔心年幼的天才在長大後失去光彩,畢竟《傷仲永》的例子屢見不鮮。

但辜鴻銘卻是其中的反例。

1877年,年僅二十歲的他獲得了愛丁堡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

此後,他又前往德國學習,在那裡積累了文學、哲學功底。

天才對於學位這件事總是信手拈來。

辜鴻銘在德國獲得了十三個博士學位。

1880年,當辜鴻銘結束自己長達14年的留學生活回到故鄉的時候,他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學者了。

很多人都慕名前來拜訪。

回顧辜鴻銘的青年與少年時期,他接觸到的都是西式的教育,對西方的瞭解和在西學上的造詣要比大多數中國人都強。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他在年輕時期,也曾是穿西裝,打領帶的新式模樣,但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如此“洋氣”的辜鴻銘後來會成為一位“保皇黨”。

中西之辨,辜鴻銘不同尋常的選擇

當鴉片戰爭開啟國門之後,“天朝上國”的美夢漸漸被現實擊碎。

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都讓當時的國人對中國的現狀感到不滿。

向強者學習是弱勢一方樸素且無奈的選擇。

西方的思想、科技甚至語言文字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人心中“先進”的代名詞。

而辜鴻銘卻反其道而行之,在經過14年的西洋留學後開始大力推崇國學,人們都對他的思想觀點無法理解。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而辜鴻銘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是受到了一個叫馬建忠的人的影響。

1881年(一說1882年)馬建忠因故前往南洋,辜鴻銘對這位學貫中西的早期維新思想家神交已久,便前去登門拜訪。

二人在馬建忠下榻的旅館展開了為期三天的長談。

馬建忠深愛自己的祖國,雖然它已經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的滿目瘡痍,但他仍舊希望中國能變得民主富強。

他向辜鴻銘介紹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一向透過外媒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辜鴻銘經過馬建忠的講述,對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

當馬建忠走後,他就立馬尋找一切能讓關於中國文化的資料。

礙於他自身的西方語境下的知識體系,他當時能找的都是翻譯成西方語言的中國經典資料。

不過他很快就發現,語言的隔閡不能準確地表述中國經典的核心觀點。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他找到的資料總是與馬建忠口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明顯的差異。

辜鴻銘此時猛然想到馬建忠送給自己的話:“你不要做一個洋鬼子,現在我們的國家正是需要像你這樣的人才回來報效祖國。”

有感於中國水深火熱的困境和自己對中國文化的陌生。

辜鴻銘決定放棄自己在南洋優渥的生活,回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1883年。辜鴻銘到達香港,在那裡努力學習中文,惡補中國文化。

天才的優勢再次顯現出來。

他在很短時間內便掌握到了他人需要寒窗苦讀多年才能掌握的知識。

辜鴻銘很快就積累了足夠的國學基礎知識。

親自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後,辜鴻銘覺得,中國的翻譯家都沒能將中國傳統典籍準確地翻譯到西方,他開始寫文章批判這些漢學家,沒有盡到宣傳中國文化的責任。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1885年,辜鴻銘受聘成為張之洞的外文秘書。

作為張之洞的幕僚,辜鴻銘頗受倚重。

但他對自己的上司並不是一味地卑躬屈膝,還曾調侃過張之洞和端方。

“張文襄學問有餘而聰明不足,故其病在傲;端午橋(端方)聰明有餘而學問不足,故其病在浮。文襄傲,故其門下幕僚多偽君子;午橋浮,故其門下幕僚多真小人。”

有很多博士學位加持的辜鴻銘自信學問深厚,但他於國學上的造詣卻略顯淺薄。

一日恰逢張之洞壽辰,大儒沈曾植前來拜壽。

辜鴻銘在他面前大談西學,沈曾植卻直言不諱:“你說的話我都懂,你要懂我的話,還須讀二十年中國書。”

孤傲的辜鴻銘一方面覺得自己的學術功底受到質疑,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承認沈曾植的話。

此後,辜鴻銘一頭扎進了繁多的中國傳統經典中。

他刻苦鑽研傳統文化,經史子集等他都一個不落地學習。

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他在國學上的造詣越來越深。

二十年後,辜鴻銘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家了。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保皇保清之辨

當辜鴻銘回到中國,學習傳統經典後,他的思想也開始發生轉變。

當時,中國正處於一個大變革時代。

無政府主義、君主立憲……各種政治觀點層出不窮。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求變。

至於變成什麼樣,各派有各自的主張。

但就變革這點來說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達成了共識。

辜鴻銘則在一眾變革洪流中特例獨行,他不變。

不僅不變,還要復古,在民主觀念日漸深入人心的時候,辜鴻銘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倡復古。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他重新蓄髮,穿起長跑馬褂,在一種西裝革履剪著短髮的新式文人中顯得古怪而另類。

實際上,辜鴻銘之所以“保皇”也與自身經歷有關。

在張之洞身邊擔任翻譯時,張之洞時常對他提攜,不僅是國學上,還有為人處世上。

辜鴻銘對這位有半師之誼的上司心懷感激。

也正是因為和晚清大員的交情,辜鴻銘在後來也受到了朝廷的器重。

他後來到外務部任職,官運亨通,一路做到了左丞(相當於外交部門的副部長)。

所以很多人猜測,辜鴻銘是感念晚清政府的知遇之恩,所以才走上保皇的道路。

但他自己顯然對此持保留態度。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從他的言行舉止上看,他對清政府沒有舊式道德要求的那種近乎愚笨的效忠。

相反,辜鴻銘針砭時弊,批判起晚清政府的無能來毫不留情。

“中國之亡,不亡於實業,不亡於外交,而實亡於中國政府之好吹牛皮。”

他從不為滿清政府粉飾太平。

朝廷若有魚肉百姓之事,他會第一個跳出來罵。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生活奢侈,她不顧水深火熱的國家,僅僅為過一個生日就白白浪費了很多財富。

這些財富最後都會有官員層層盤剝,落在千千萬老百姓的身上。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頗受清朝皇室倚重的辜鴻銘,不似其他晚清官員那樣,拍慈禧太后的馬屁,相反,他留下了八個字:“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這八個字沒有絲毫避諱,就差對著慈禧太后本人破口大罵了。

如此不給慈禧太后面子,辜鴻銘顯然並不是那麼在意自己的仕途。

事實上,當張之洞去世後,辜鴻銘早就對官場沒有眷戀之心了,若是有個契機,他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朝廷。

雖然對朝廷有諸多不滿,不過他也絕對不贊成革命黨人將皇帝趕下臺。

當晚清革命已經勢如破竹時,辜鴻銘一再奔走,想要透過輿論的力量阻止革命。

有人認為辜鴻銘落後迂腐,辜鴻銘卻說,他不是保清,而是保皇。

對於清政府的腐朽落後,他其實看得比誰都清楚。

但他更早看到了沒有統治者之後的混亂。

他的邏輯就像那句耳熟能詳的話一樣:即使最糟糕的法律也比沒有法律強。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辜鴻銘擔心中國在推到皇室之後會出現亂世。

那個年代的中國已經是列強砧板上的一塊肉,若是沒有行之有效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必定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三大殿與辜湯生

辜鴻銘在國外的影響力很深,甚至有人說過:“來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能不看辜鴻銘。”

這是因為辜鴻銘能將中國經典以最貼切的語言翻譯成外國文字。

當他在中國進行演講的時候,高達兩塊錢一張的門票竟然供不應求,在華洋人都慕名前來聆聽他的演講。

在如潮水一般的掌聲中,辜鴻銘侃侃而談,他向世界講述了中國人的精神。

作為在國外生活過多年的人,辜鴻銘比一般人更能認識到西方文明的弊端。

他見識過列強卑劣暴戾的嘴臉,因此並不似其他國人那樣將西方文明奉為圭臬。

雖然在中國經典的學習上起步較晚,但他卻被國學的魅力深深折服。

在與西方對比後,他看到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溫良”,這是從千百年前就已經萌發的善意,是孔夫子在周遊列國之後依然保持的謙謙君子的風度,是墨子在歷經苦難後,依然保持的兼愛的呼喊。

北大怪才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9門外語,卻因留長辮被嘲笑半生

在亂世之中,這種溫良或許能彌合炮彈所炸出來的傷害。

他堅定地推行著國學,他希望中國人能對西方文明保持理智,不要走入盲目追捧的境地。

然而世人卻很少聽到他這些觀點。

相較而言,辜鴻銘的“中國人骨子裡的溫良”論述卻遠不如他的“茶壺論”有知名度。

(注:辜鴻銘支援納妾,他將男人比作茶壺,女人比作茶杯,直言:一個茶壺得配好幾個茶杯。)

不過,還是有人能看到辜鴻銘的價值,1917年蔡元培執掌北大,他邀請學貫中西的辜鴻銘到北大任職,他也成為北大復古派的代表人物。

對於辜鴻銘的價值,當世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當所有人都一股腦兒的往前衝時,只有他保持著清醒,並喊著:“危險”。

結尾

在一個普遍學習西方文明,甚至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時代,突然出現這樣一個維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人,是時代的幸運。

雖然此時的中國需要新思想和新文化,但這些不應該以毀滅“傳統文化”為基礎,畢竟這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常人言,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和歷史的民族距離毀滅也就不遠了。

並且,在辜鴻銘看來,一味地學習西方文明並不能讓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相反,我們越是高看他們的文明,洋人就越是會貶低中國人。

他在國人對西方的追捧達到狂熱的時候清醒地看到了隱藏的危險。

他奔走相告,想勸說國人應該以理智看待西方文明。

辜鴻銘希望,中國人在學習西方文明之前能先珍視自己的文明,因為人只有先愛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愛。

然而,他的呼聲很少有人響應。並且他的方式不對。

“保皇”終究是逆著歷史潮流的,而且一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也確實需要中國人摒棄。

不過,這位留著辮子的古怪老頭還是讓世人看到了他的作用。

他高喊的那句“危險”,還是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1928年,72歲的辜鴻銘在北京與世長辭,他始終沒有改變自己復古的思想,他熱愛中國文明,他從未因祖國弱小而自我矮化。

儘管他推崇的帝制不會再出現在中國,但我們還是找到了新的制度,也許對辜鴻銘來說,他的報國之心也算是得到滿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