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自古以來,薑還是老的辣,像王翦、郭子儀這樣的老將身上,其實是有很多波瀾不驚的大智慧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借鑑的。

就王翦來說,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中戰功最大也是唯一得到善終的一個,然而他卻不是其中軍事水平(業務能力)最高的那一個。本事相對較小,成就卻最大,結局卻最好,王翦身上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呢?

很多人說王翦就是善於明哲保身而已,其實這就有點以偏概全了。在職場之中,如果你的聲望和功績到達了一定的程度,即便你急流勇退或者懂得自汙,依然容易引起上位者的猜忌。只要你對上位者的權力威脅超過了上位者的心理承受範圍,你躲也沒有用,通常也很難躲得掉。

王翦身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事情就是“攻打楚國時非得問秦王嬴政要六十萬軍隊”的故事了,這個故事被後世當作職場智慧的模板反覆挖掘,希望從中找到“功高蓋主主不疑、位極人臣臣不妒”的密碼。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但是既然王翦珠玉在前,為什麼後世的名將依然不能像王翦那樣得以善終呢?他們難道連仿效王翦的意識和智慧都沒有嗎?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王翦的職場智慧並不是簡單的自汙,並不是隨便可以被複制貼上的。

我們對於歷史上的成功人物和成功事件,都習慣性地抬頭仰望和紛紛仿效,這是”人往高處看,水往低處流“的人之本性,但是,我們觀摩一件事物的時候,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

要真正理解”為什麼王翦伐楚就非得問秦王要六十萬軍隊“背後的職場智慧,需要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撥開當時的各種外衣,抽絲剝繭、順藤摸瓜,才能吸收到其中的精髓。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言歸正傳,先來看看事情的始末吧。

話說神功大成的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意欲統一天下時,天下人莫敢擋之。雄才偉略的秦王嬴政在親政以後,先後滅了老三晉和趕跑燕國國王之後,感覺吃了某某口香糖一樣,根本停不下來。於是,把目標鎖定在秦國幾百年的好親戚楚國身上了。

戰前,秦王嬴政找來身邊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議,分別問他們兩人:“寡人拿下楚國,如果由你帶兵,你需要多少兵馬可以完成任務?”,李信答曰:“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則死死咬定,非要六十萬兵力不可。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史記》

秦王嬴政作為老闆,永遠是希望能夠花小錢辦大事的。既然李信言之鑿鑿地說,20萬兵力能夠拿下楚國,那又何必給王翦60萬兵力去折騰呢?即便李信有可能因為太年輕,愛表現自己,有點急功冒進,但是,大秦猛士天下無敵,有20萬虎狼之師給他保駕護航,應該不會出什麼大簍子。大不了,李信不行了,再叫王翦帶人頂上。

於是,秦王嬴政便嘲笑王翦年老膽小,最終把滅楚之戰的軍事指揮權交給了只要20萬兵力的年輕將領李信。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爭帥失敗的王翦有點老臉掛不住了,於是便找個理由向秦王嬴政請辭了。秦王嬴政也知道王翦內心有點不大舒服,也沒有過多挽留,擺了擺手,讓他該幹嘛就幹嘛去。

好不容易逮到機會要好好表現一下自己的李信率領20萬久經沙場的虎狼之師浩浩蕩蕩地開始攻打楚國了,一開始,還挺順風順水的,畢竟秦軍的戰鬥力擺在那裡。

但是,就在秦軍離楚國的首都越來越近的時候,李信因為後方出現突發情況(極有可能是昌平君回國造反了)而被迫回兵鄢、陳方向,楚國名將項燕率軍尾隨秦軍3天3夜,將之擊敗。

秦軍的鎩羽而歸讓秦王嬴政很沒面子,這麼多年,秦國就基本上沒打過敗仗,自己就是因為沒相信王翦要兵六十萬的請求,結果還真吃了敗仗,這臉被打得啪啪想,實在是太讓人惱火了。

但秦王嬴政確實無愧於有“千古一帝”之稱的一代雄主,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把個人情緒收斂得恰到好處,能屈能伸,處處以大局為重。經過李信這麼一驗證,秦王嬴政覺得伐楚這事還是得老將王翦出馬才行,於是放下自己的尷尬親自去請王翦出山。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和秦國攻打趙國邯鄲時的情況是不是十分相似?當時秦昭襄王也是不聽白起的意見,結果吃了敗仗,然後被迫去請白起出山,現在秦王嬴政和名將王翦又上演了類似的場面。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王翦一看秦王嬴政親自還請自己出馬了,也得瑟了一陣,他對嬴政說:“老闆啊,不是老臣不想為國效力,而是這老胳膊老腿最近老是不聽使喚,老是跟老臣鬧彆扭。這要是上了戰場,豈不是要耽誤老闆的大事?您要不還是找別人比較保險些。”

秦王嬴政多聰明的人,豈會不知道王翦那點小心思,於是直截了當地說:“我的王大爺,現在事關緊急,你也就別裝了。你也別怪寡人之前沒聽你的意見,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貴,我也確實是想省點就省點。現在事情比較麻煩了,非你不可,你就別矯情了,這事就交給你了!”

王翦這個老不正經,一看甩鍋是甩不了了,就趁機向嬴政提出加工資、加獎金的要求,向秦王嬴政索要了大量的田地和豪宅。

這就弄得秦王嬴政哭笑不得,這老小子咋還跟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市井之徒一樣了呢?好歹也是咱大秦帝國的高官了,不缺吃不缺喝的,要這麼多財物幹什麼,這玩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王翦一本正經地回答秦王嬴政說:“老闆,你也別笑話老臣,老臣就是個沒啥覺悟的人,折騰來折騰去不就是為了圖個封妻廕子?所以能多為子孫留點財產,心裡踏實點。”

這番話說得秦王嬴政心裡十分開心,有貪慾的功臣比較讓人放心,於是欣然答應了。

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始皇大笑。——《史記》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於是,王翦終於帶著60萬大軍閃亮登場了。這個老不正經還真十分可愛,趕赴戰場的過程中,還不忘經常給秦王嬴政寫信,老闆,您可千萬別忘記我們之間愉快的約定哦,那可是我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啊。只要想到那大把的金銀財寶,我連死都不害怕了。

就這樣,王翦終於帶著60萬大軍順利抵達戰場。可是,讓人瞠目結舌的是,王翦並不急著下令進攻,而是每天帶著60萬人喝酒聊天看節目,忙得不亦樂乎。至於打仗的事,誰跟他提,他就跟誰急眼。

對面的項燕被王翦這種騷操作弄得很納悶,當然也很鬱悶,這明顯又是當年長平之戰的那一套,逼著你受不了了,然後主動進攻,鑽入他們的口袋。

楚王和趙王一樣,知道自己的家底子已經不足以和秦國耗下去了,於是多次催促項燕進攻。項燕逼不得已,冒險發動進攻,被王翦以逸待勞,步步合圍,打得丟盔棄甲。

此戰基本上消滅了楚軍主力,王翦步步推進,直到把楚國打得完全斷氣才鳴金收兵。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不知道大家對上述這個故事有多少自己的認識,但是以下幾個方面是很值得大家去反覆推敲的。

1、秦王嬴政為什麼要找李信和王翦同時商量伐楚大事?兵者,死生之大事也。這種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上位者要麼乾綱獨斷,要麼只會找自己的親信或軍方大佬協商。大家見過哪個公司高層領導找基層技術員協商過大事?

權力的運營是有它背後的潛規則,也就是所謂的默契的。秦王嬴政當時找李信和王翦同時來協商,其實已經是在向王翦釋放了一個強烈的政治訊號了,他要培養青壯派的軍方代表了。李信剛剛在對燕國的戰爭中表現突出,是重點培養物件。

王翦也是接受到了秦王這種暗示,才會有後來一連串的“騷操作”,看似在瞎胡鬧,實際上是在配合秦王嬴政的政治設想。不就是覺得我們功勞大了、年紀老了,以後不好使了?行!咱配合領導,讓他們自己去驗證驗證。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2、秦王嬴政為什麼會在滅楚這麼大的事情上,選擇賭李信這個還未經證明的點?除了他想培養各種年齡階段的軍事梯隊,還有其他原因嗎?

按道理說,秦王嬴政要培養李信這樣的年輕人,完全可以再溫和一點,沒有必要讓他們去獨立完成一個事關生死的大專案。小專案玩得不香嗎?又攢經驗值,又提升戰鬥力,還不會有什麼大後果,妥妥的呀!

其實秦王嬴政選擇李信的根本理由在於李信和王翦兩人提供的方案成本相差太懸殊。秦國當時雖然鞭笞天下,但是,動用60萬軍隊去搞一場軍事行動,依然不是一件小事,這基本上會要了秦國可流動資產的一大部分。作為老闆,讓你掏出一小部分錢來投資和讓你掏出絕大部分錢來投資,這是兩個概念。

李信率領20萬軍隊雖然不一定能功德圓滿,但是不管怎麼說,對自己的傷害性只有那麼強;王翦率領60萬軍隊出征,那就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賭博式投資。

如果李信打楚國只要2萬人,而王翦打楚國要6萬人,相信秦王嬴政還是會選擇相信王翦,因為在成本可接受的範圍內,任何一個老闆都會選擇更有成效保障的方案。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3、秦王嬴政為什麼選擇李信的方案之後,還要嘲笑王翦年老膽小?難道秦王嬴政真的以為王翦是個慫貨?難道他真的不明白競爭失敗的王翦更需要安慰?

這就是後來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政治高明之處。作為一個最高領導,在作出最終抉擇的時候,其實勢必要給出自己“合理”的理由。有時候,裝糊塗就是一種最好的理由。

秦王故意說王翦年紀大了、膽子小了,一方面可以讓信心百倍的李信知道老闆為什麼會支援他,心裡更堅定;另一方面用誤解去化解王翦的心裡的怨言,不是你的方案不好,而是我水平有限,沒有體會到你的真正智慧和價值,不是你不行而是我不行,以後我醒悟了,再來找你賠禮道歉。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4、秦王嬴政和王翦之間尷尬來尷尬去,到底是在尷尬一些什麼東西呢?按道理來說,王翦已滅三國、敗一國,嬴政和王翦這對搭檔已經很是默契了,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前面那些敲敲打打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兩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是,王翦當時已經是軍中第一人,功蓋當代了,如果秦王嬴政不及時提拔青年將領,那麼秦國的人才梯隊、政治結構會不會失衡?

所以,不管秦王嬴政想不想,王翦心裡喜歡或者不喜歡,提拔李信這樣的青年干將其實是一個遲早的事情。嬴政原本沒有必要去嘲笑王翦,王翦也不應該去埋怨嬴政,他們不約而同地用了一種尷尬的方式來回應當時的局面,無非就是雙方都可以就坡下驢。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5、李信說只需要20萬人,而王翦卻咬定非要60萬人不可,到底誰更有道理?這並不是簡單的誰更血氣方剛、誰更老成持重的問題,這是軍國大事,誰也不敢隨便開玩笑!誰都應該有自己的考量。

從李信的角度出發,當時的秦國所向披靡,如果一切正常的話,用20萬的精兵去摧毀已成驚弓之鳥的楚國也並不是不可能,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李信也並沒有錯。

但是,站在王翦的角度來說,越是重大事情越是要注意保險係數,他非要60萬兵力,一方面是要讓秦王放心;一方面是不想自己再在這個事情上去冒險。假設他真用20萬兵力解決了楚國,給秦王的威脅就更大了;假設他同樣用了20萬兵力卻沒有解決楚國,那麼他就會一不小心回到解放前。所以他只能比李信多要,不能比李信少要。

再說,楚國當時那麼廣袤,即便區域性攻下來了,需不需要分兵去佔領地盤?如果楚國真的要緊牙關僵持下來了,需不需要以絕對實力去進行碾壓來降低成本?王翦的考慮是相當成熟的。

事實上,王翦後來所率領的60萬兵力也沒有全部派上用場。但恰恰可以看出王翦的聰明之處,他不願意再在秦王面前冒險了。何況他已經看出秦王在試探他了呢?

王翦當時也在試探秦王,你不是問我要多少本錢嗎?我直接要你所有的家當(秦國當時所有的家當也就能組織60萬兵力),你給還是不給?給與不給,他心裡都十分有數了。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6、王翦為什麼在奪帥失敗後選擇稱病歸家呢?小孩子性格?輸不起?太小看王翦了,作為一個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油條,他難道不知道任何時候都不應該給領導甩臉色?

這就說明王翦是故意的!他的忿忿不平其實背後有三個意思,第一是做個那些不明所以的同僚看的,你們不要懷疑啥,我不開心已經發洩出來了;第二就是讓領導不會覺得為難,不要覺得沒有成全我而是成全了李信那個小年輕,心裡有負擔,我已經生氣過了;第三就是他自己可以趁機抖抖底子,自己不是那種城府深到沒有情緒的人,不是那種深沉到寵辱不驚的人,有什麼不滿會直接表露出來,領導可以放心。

7、為什麼嬴政第二次去請王翦的時候,王翦還要裝病?這其實就是一句話,都是演員,演戲就要演得逼真一點。你以告老還鄉為由拍屁股走人了,結果領導一來請你,你就猴急猴急地出山了,這也太不矜持了吧?你得裝作自己是個很有原則的人,你原來提出來的原則才更加值錢。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8、王翦為什麼要反覆跟嬴政提良田豪宅的事?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了,就是主動告訴秦王,別看我平時挺嘚瑟、功勞大、勢力強,但實際上我就這點出息,就是這點格局,就是貪點小財。您別把我當卸了磨的驢給殺了,把我當作愛吃肉的狗養著就行。

我要沒這點毛病,你願意把所有的兵力交給我嗎?你不會懷疑我再立大功之後,又想要別的你給不了的東西嗎?用王翦的原話就是“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說了這麼多,其實王翦向嬴政提出要60萬兵馬伐楚這件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高手下棋,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步步殺機。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那麼,大家真的理解了這背後的精髓嗎?並不一定,!因為古往今來,並沒有很多人把王翦這種智慧運用得爐火純青。

王翦處世哲學的核心看似就是敢於自汙去明哲保身,表面上很簡單,其實講究的是環環相扣、嚴絲合縫,一步都不能走錯。

1、你用什麼樣的策略時,首先取決於你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假設王翦遇到的君主不是千古一帝秦始皇,而是像秦昭襄王、趙王遷、宋高宗那樣的君主,王翦還能表演這麼久嗎?估計他說要60萬兵力會被理解成居心叵測,從而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什麼樣的話、什麼樣的要求,合理或者不合理,其實並沒有一個合適的標準,它是因人而異的。就像我們開玩笑一樣,對於那些生性敏感的人,永遠不要去開玩笑。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2、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就早已決定你需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因為在不同的環境之中,你在領導眼中的價值是不一樣的!你在一個發展型公司或者一個成熟型公司,你的行為邏輯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發展型的公司因為公司需要你的才能來創造價值,這個時候你偶爾任性一下,問題不會很大。但是如果在一個成熟型公司,有你沒你一個樣,一地要夾著尾巴做人。

假設秦國當時處於還沒有出關的狀態,王翦遇到事就撂挑子,會是什麼後果?你想安安穩穩混口飯就完事了?一句話,公司不養廢人,直接把你給弄飛了;假設秦國當時已經完全消滅了六國,王翦這麼得瑟,又會是什麼後果?你不是說你身體不好嗎?那你就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吧,永遠別出來了,出來一次打一次。

不同的環境之下,每一種行為的價值其實是不一樣的。並不是說一味的自汙、退讓就會是好的,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去識別環境、調整自我。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3、你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對手才能確定你應該丟擲什麼樣的籌碼!

王翦當時問秦王嬴政要60萬軍隊,真的就是信口開河嗎?假設李信不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將領,不是有他提出的20萬兵力做參考,王翦敢要60萬兵力嗎?你把全國兵力都拽到手裡,難道想造反?

假設不是李信這樣有能力的青年將領率領20萬兵力都失敗了,王翦後面還敢那麼翹尾巴嗎?那不是找抽嗎?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李信那20萬兵力的失敗,就無法顯示王翦要60萬兵力的合理性。

人和人之間,有時候往往是對手成就了我們自己!

4、你自己是一個有多大能力的人才可以提多大的要求!

假設王翦問嬴政要了60萬軍隊,最後卻沒有順利地把楚國攻打下來,那將是一個什麼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一個人向領導提要求是相當有學問的。如果你的能力不夠,儘量不要提什麼大要求,因為即便領導暫時滿足了你,只要你沒有達到領導的預期,保證會讓你加倍吐出來的。

你要提要求,前提是你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百分百的把握,絕對不會出一丁點差錯。

這一點上,王翦比一般人都聰明,他寧願秦王嬴政笑他膽小,也要先給自己的保險係數上足。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5、你在什麼樣的位置才能決定你可以耍什麼樣的排場!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職場二愣子,能力和水平不怎麼樣,口氣和胃口卻一直不怎麼小,若是有什麼事要驚動他,動不動就是要談多大多大的條件,那種人有幾個真正成事的?

你給別人的報價,其實就是在試探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別老是用獅子大開口來表明你不想幹某件事。你沒達到那個級別,儘量不要提什麼高要求,拒絕就是拒絕,別整得好像你不想弄一樣。

只要你提出了和你身份、地位不相符合的要求,不管領導答應不答應,那都將是一場災難。

6、你只有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決定自己可以耍什麼樣的性格!

王翦玩了這麼多花樣,其實就是欲擒故縱那一招,先把事情挑明,把保險給自己上好,反正是你秦王同意我這麼做的才行。這在當代男女戀愛中很常見。

但是,多少小年輕談物件的時候玩欲擒故縱,結果把物件給玩得不見人影了?多少人玩欲擒故縱又完成了假戲真做了?你要玩欲擒故縱,你首先得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你對別人的吸引力在哪裡?知道玩到什麼程度不會擦槍走火。

打楚國為什麼非要60萬人?王翦:這很有學問,功臣們都要好好學

總而言之,王翦自汙的明哲保身學問,並不是端起一盆髒水往自己身上潑就可以了。而是在對自我的認識、對對手的瞭解、對時機的把握、對背景的選擇、對後果的評估、對程度的均衡等各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的。

也正是因為其邏輯的嚴謹性,所以很多人並沒有學到精髓,只得其形,不得其神。就好像很多人以為,只要在職場之中願意急流勇退,就一定能得到好下場一樣,哪有這麼簡單?武林高手隱居了,就沒有人找他報仇了?江湖若是這麼簡單就好了。

當然,這一段歷史之所以精彩,並不僅僅是因為上述這些隱秘的精妙邏輯,還有其他很多方面是值得關注的。比如秦王嬴政的恢弘大度、敢於用人;比如李信的敢打敢拼、竭心盡力;比如王翦用60萬軍隊對楚國的戰略虹吸效應等等。

末了,只想認真說一句,歷史似乎是一致的,但從來不是一致的。同樣的歷史,需要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去解讀,唯有如此,歷史才能真正地立體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