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曹操的雄才大略,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高度讚揚曹操

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曹操道: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臨危制變,料敵設奇。

要知道唐太宗可謂是千年帝範,他的眼光可是夠高的,隋文帝楊堅在他眼裡都是缺點滿滿,那曹操為何能得到唐太宗如此高的評價呢?

談談曹操的雄才大略,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高度讚揚曹操

一、終結亂世、平定北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將目光放回到東漢末年。當時皇室闇弱,宦官、外戚傾軋於朝中,軍閥、豪強爭戰於四方,鮮卑、匈奴、烏丸、西羌等遊牧民族連年侵擾於邊境,黃巾、黑山等農民起義軍揭竿於內地,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形勢危殆。

正是在這種極端險惡的時代背景中,曹操以其非凡的膽略和才幹,披堅執銳,南征北戰30餘年,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區,從而成為名垂青史的人物。

不過,歷史對於曹操的評價也可謂是公正客觀的。孫盛《異同雜語》及《三國演義》中曾稱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之所以此後天下人都稱曹操為“奸雄”,正是因為當時他說了一句很知名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談談曹操的雄才大略,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高度讚揚曹操

後世人常常因為這一句話就將曹操全面否定,認為他是個奸詐的人,但實際上我們絕不應該忽視曹操的雄才大略。

二、治軍嚴謹、重視法治

東漢末年,許多軍閥根本不在乎平民的死活,任意劫掠、騷然百姓,然而曹操的軍隊卻成了那個時代的一股清流。

作為崛起於亂世中的一位軍事政治領袖,曹操在其勢力範圍內都很重視治制,而且曹操還有極高的軍事才能。他深諳商、韓法家之術,認為“撥亂之政,以刑為先”,因此以嚴治軍。

他在軍中頒佈了一系列法令,其中特別禁止軍人貪財擾民,雖然有些嚴令十分苛刻,但是卻極好地糾正了自己起兵以來軍隊的很多弊端,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談談曹操的雄才大略,就連唐太宗李世民都高度讚揚曹操

在行政治民方面,曹操大力整頓瀰漫於社會的“以白為黑”的風氣,而且為了增強人民體質,還以法令禁除北方冬季絕火寒食的陋俗,同時還嚴厲懲戒官場同僚互相毀謗的惡習。可以說,這些明文條例都對恢復政治清明和社會安定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選拔人才、不拘一格

另外,曹操還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並且在選用人才方面採取循名責實、唯才是舉的方針。他深明“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經權之道,因此在天下還未安定的時候,從來都是以謙卑之態待人。正是在這種用人思想指導下,曹操招攬了一大批文武人才。

曹操年輕時雖然出任過幾處地方官和議郎一類職務,但真正嶄露頭角卻是在35歲時破家起兵討伐董卓,以及三年之後迫降黃巾軍30餘萬編成“青州兵”。從此,曹操實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特別是在官渡之戰中幾乎全殲實力雄厚的袁紹主力,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官渡之戰後,曹操進一步掃清袁氏殘餘,並北征與袁氏相勾結的烏丸,基本平定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時年54歲的曹操再度用兵,南征荊州,降劉琮,敗劉備,進逼赤壁,與孫、劉聯軍戰不利,統一受阻,遂漸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