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書的混亂和李時珍的責任感使其嘗百草而做《本草綱目》

從神農氏傳下三百六十種草藥開始,歷代醫學家就開始不斷補充新的草藥進去。雖然效果很顯著,可以用的草藥的數目大大增加,但是也帶來了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因為草藥的數目實在是太多了,而且長得很像,因此往往出現混淆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對於病人來說那是致命的。因此李時珍決定去改造這個事情。據記載:“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這也就是李時珍嘗百草而做《本草綱目》的原因。

李時珍最早的時候並非是在民間行醫,而是作為御醫服侍皇家。李時珍38歲的時候,因為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襝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

憑藉著李時珍“御醫”的大名,李時珍要名氣有名氣,要利益有利益。李時珍作為御醫,而且還是活著的御醫,自然也是在民間聲名大顯,因此李時珍完全可以吃自己的名聲。但是他沒有,而是繼續學習,繼續行醫,用自己生命剩下的時光去編寫醫書,最終成就了《本草綱目》。為什麼呢?因為李時珍認為自己有義務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好的醫藥待遇,讓天下醫生有更好的醫書可以學習。

古代醫書的混亂和李時珍的責任感使其嘗百草而做《本草綱目》

李時珍

我們有一句老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李時珍發達了,沒有想著自己享福,而是要繼續研習醫術,達到兼濟天下的程度。這是李時珍高度的個人責任感的表現。

李時珍那個時代,在一般人看來透過科舉考試才是正規途徑。其他的例如說寫小說、經商、行醫等均是歪門邪道。正如俗話所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因此在那個時代,讀書才是最大的事情。李時珍最早也是出身自一個醫生家庭,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名醫。雖然他的父親名聲顯赫,但是我們可以想象他的父親在當時遭受了無數無緣無故的非議和鄙視,因此李時珍的父親便讓李時珍好好讀書,參加科舉考試,不要行醫走自己的老路了。

李時珍14歲時隨父到黃州府應試,中秀才而歸。李時珍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學,並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鑽研醫學。

古代醫書的混亂和李時珍的責任感使其嘗百草而做《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

想必李時珍放棄了科舉考試轉而學醫,自然也會遭受人們的白眼。因此李時珍便想透過《本草綱目》這本書去宣傳醫術,改變人們的偏見。在李時珍死後,這本書被明神宗所讚賞,之後果然大行於天下。據記載:“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

當士大夫家中也藏有這本書的時候,說明李時珍成功了,他透過一己之力,不說改變了所有人的想法,但是也是改變了諸多士大夫的想法,讓醫術得以發揚光大,讓醫術不至於受到人們的嘲笑和嘲諷,這便是李時珍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