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第一時間去英國,為什麼?

1895年春,甲午戰爭還在北方打得激烈,在當年的3月1日這一天,孫中山到訪日本駐香港領事館,見了領事中川恆次郎,幹嘛呢?要槍。

那麼這個日本駐港領事館不是公共廁所啊,你想來就來嗎?中川恆次郎也不是個閒人,你想見就能見?他為什麼要見孫中山呢?

其實是梅屋莊吉的介紹。

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第一時間去英國,為什麼?

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油畫)

梅屋莊吉是孫中山的主要資助人之一,他當時在香港開照相館,和日本駐港領事中川恆次郎有交情,因為有老朋友介紹,那麼,中川恆次郎見了孫中山。

孫中山開門見山就說,他要發動廣州起義,顛覆清政府,第一步是在廣東廣西,建立一個共和國,希望日本給他提供25000支步槍、1000支手槍。

中川恆次郎從未見過如此膽大的人物,他當場驚呆了。

不過,他對孫中山說:我只負責日本僑民的貿易事務,不負責軍事之類的,但是,我對你的志氣,感到非常敬佩。

中川恆次郎順勢問孫中山,你有多少人馬?你的人馬在哪裡?

孫中山說,我有很多的會黨同志,平時他們都潛伏在民間,是百姓的面目,但是,只要我舉事,他們就會從四面八方響應,只是,由於保密的緣故,無法詳細告訴你,有多少人,分佈在哪裡。

中川恆次郎又問他,假設你起義成功,造成廣東廣西獨立的局面,建立民國政府,誰做臨時總統?

孫中山說,暫時還沒考慮這個。

送走了孫中山之後,中川恆次郎給日本外務省寫報告。

他說,有個28歲的中國人,是醫生,說英語,他說要武裝推翻清國,不過,此人雖然雄心壯志,但是年輕,沒有經驗,我看他的計劃,不太靠譜,只是空中樓閣而已。

所以,孫中山發動的第一次廣州起義,日本人拒絕幫助他。

然而人們說,在孫中山推翻滿清的十六年奮鬥史中,日本人支援孫中山,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對,也不對。

關鍵就在於“日本人”的定義。

準確地說,是日本的“在野派”支援孫中山,而日本政府是不支援的,甚至是幫助清政府打壓孫中山的。

所以我們在談歷史的時候,要注意概念,不要把一些國家啊,民族啊,這些概念,理解成鐵板一塊,近代史上的“日本”,其實並不是鐵板一塊,它內部是有不同派別的。

就拿孫中山問題來說,日本當時國內的在野派,主要是一些“大亞洲主義者”,是一些浪人、落魄武士、不得志的政客,這些人是支援孫中山推翻滿清的。孫中山的同盟會,就是在日本“大亞洲主義者”(又稱泛亞主義者)的家裡成立的。

而當時掌握日本政府的那些“當權派”,他們當時的基調,是“國際協調主義者”,也就是說,日本政府的主流政客,是不支援孫中山的,也不願插手孫中山和清政府的事。

不過有一次,日本政府差一點插手了,但最後還是被日本政府中央及時喝止了,那一次,就是1900年的惠州起義。

1900年孫中山發動惠州起義,當時支援他的日本人,還是在野的那一幫“泛亞主義者”、落魄浪人,例如內田良平、山田良政、平山周、尾崎行昌等等,其中,山田良政還在惠州參加了前線的作戰,最後還被清兵殺了頭,這是後話。

但是在起義之前,孫中山覺得不夠,他去臺灣,找了當時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兒玉源太郎答應孫中山:只要你在惠州、廈門舉事成功,那麼,我們日本出錢出槍,幫助你推翻滿清。

兒玉源太郎為何要這麼做呢?

因為他考慮到:把惠州、廈門這一片(福建和潮汕地區)拿下來,委託給日本治理的話,這個地區剛好可以作為臺灣的戰略緩衝。

兒玉源太郎算盤打得好,但是呢,他彙報給東京的時候,東京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放棄了。

為什麼呢?

還是那個原因:因為當時日本掌權的,是“國際協調派”,他們擔心歐美的反彈,所以,在最後關頭,日本政府總部指示兒玉源太郎:放棄這個專案,不要幫助孫中山。

所以呢,惠州起義的失敗,和兒玉源太郎的食言,是有很大關係的,然而,孫中山並沒有喪失爭取日本政府幫助的希望。

後來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寫信給日本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借錢給革命軍,幫助革命軍推翻滿清,然後民國成立,可以把滿蒙“委託”給日本管理,可是當時日本政府沒有迴應。

為什麼呢?

日本不是不想要滿洲,而是在當時,日本的當權派是“國際協調派”,凡事要考慮國際協調。

有一個背景資訊是這樣的:1900年庚子事變之後,列強各國組建了一個公使團,說以後清國再發生什麼大事,我們公使團碰頭商量,不要單獨行動,要一起行動。

所以呢,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列強公使團開會了,開會討論的結果是:嚴守中立。

什麼叫嚴守中立呢?

就是說,既不幫助清政府,也不幫助革命軍,就讓他倆自個打,打出個什麼結果,我們列強到時候,再看看怎麼辦,當時的列強,是這麼個態度。

好了,那麼說到武昌起義,我們很多朋友都知道,孫中山當時人在美國,聽到武昌起義的訊息,他第一時間去了歐洲,他到底是去幹嘛呢?

很多朋友都有疑問:既然得知了武昌起義的訊息,孫中山應該第一時間回國領導起義、指揮戰鬥才對呀,他為什麼要去歐洲呢?

其實,這事和我們的理解,恰恰相反:孫中山回國領導起義,並沒有什麼用,反而去歐洲,不但是正確的,而且是必要的,而且事後看來,他的作為是有效果的。

這事從何說起呢?

要從黃興給孫中山的電報說起。

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第一時間去英國,為什麼?

黃興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黃興給身在美國的孫中山發了一份電報,電報的內容,簡單粗暴:武昌起義爆發了,我黃興去領導起義,你放心,但是,目前最需要的就是錢,所以,請你速速匯款!

是的,當時武昌起義,黃興發給孫中山的電報,不是叫他回國領導起義,而是要錢,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因為打仗是要花錢的。官兵吃飯,彈藥補給,募集新兵,購買槍炮,軍醫救護,乃至於勸降敵軍……一舉一動,都是要花錢的。

我們很多讀歷史的朋友,誤以為起義只要有人有槍就可以了,這是動畫片的歷史觀,不是成年人的歷史觀,這是要注意的。

我舉個具體的例子,跟大家說說,到底為什麼打仗需要錢。

1908年4月底,黃興、黃明堂等人組織雲南“河口起義”,把城市攻下了,可是,起義軍馬上就陷入絕境,怎麼回事呢?沒錢吃飯。

當時參加起義計程車兵,多達3000人,每天光吃飯,就要花好幾千塊錢,此外,還有“花紅”,什麼叫“花紅”呢?就是獎金。

起義還需要獎金嗎?在那個年代,是需要的,例如說,誰第一個衝上炮臺的,獎勵2000元,誰殺死當地清廷督辦的,獎勵2000元,誰斬殺的清兵哨官,獎勵2500元,這些都是錢,戰鬥打響之前,為了鼓勵士氣說出去的承諾,是要兌現的,否則,以後誰為你衝鋒陷陣?

所以呢,起義軍沒錢,一籌莫展,後來“徵收義捐”,什麼叫“徵收義捐”呢?就是在河口,挨家挨戶敲門,勸老百姓捐錢。

很多老百姓不願意捐助,你能不能動粗呢?不能。為什麼?因為你要考慮革命軍的形象和合法性,所以,全城討了一圈,只籌到3500元,杯水車薪。

再後來怎麼辦呢?找富戶。找了當地的一個富商,名叫梁秋,找他要了一筆錢,度過燃眉之急。

好,不扯遠了,我們回到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第一時間去英國,為什麼?

武昌起義(劇照)

所以呢,當時孫中山接到黃興的電報,回國沒用,沒錢打不了仗,你人到也沒用,所以關鍵是要搞錢,這就是為什麼孫中山在美國接到黃興的電報,他就買了船票,去英國,幹什麼?兩件事:

第一件事:找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的主任,借錢。

第二件事:找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的主任,勸他不要借錢給清政府。

講到這裡你也許有疑問:這四國銀行團的主任,也不是閒人啊,不是你想見就能見的。

對,當然如此。

孫中山是有人脈的。誰介紹呢?荷馬李(Homer Lea)介紹。

對,就是那個美國軍事研究專家荷馬李,他人脈廣,認識四國銀行團的主任,他給孫中山寫了介紹信,發了電報,幫孫中山約了四國銀行團的主任,在倫敦見面。

那麼,所謂“勸四國銀行團不要借錢給清政府”,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孫中山一直留意時事,他知道,清政府早就找四國銀行團借了一筆鉅款,借錢的名義叫“川漢鐵路借款”、“幣制借款”之類的,數額很大,但是呢,四國銀行團還在審批當中,還在走流程,那麼這個時候,喊停這筆錢,就等於救了武昌起義軍的命。

所以呢,孫中山就在倫敦,約見了四國銀行團的人,孫中山的話是怎麼說的呢?

他說:現在清政府搖搖欲墜,你們都看在眼裡了,我勸你們不要借錢給清政府,為什麼?因為風險很高,一旦我們革命軍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了民國,你們借給清政府的這筆錢,我們民國是絕對不會償還的。

大家知道銀行家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答案是:借出去的錢打水漂。所以孫中山的勸說,有沒有效果呢?答案是:有。

對於孫中山的勸阻,四國銀行團開會討論,認為他指出的風險,是成立的,所以呢,決定暫緩給清政府匯款,也就是說,暫時中止這個貸款的審批程式,暫時不借了。

不過,四國銀行團開會的結果,並不止於此,四國銀行團還認為:我們不但要暫停借錢給清政府,而且,我們列強還要嚴守中立,為什麼要嚴守中立呢?一言以蔽之:因為在當時,嚴守中立,最符合列強的利益。

然後呢,孫中山找了英國外相,提出:由英國的銀行,借一百萬英鎊給革命軍,並且允諾,一旦民國成立,將給英國若干的優先權利。

但是呢,英國人不幹,為什麼呢?英國人說,列強們開會討論過了,對於中國現在的內戰(辛亥革命),列強要嚴守中立,既不借錢給清政府,也不借錢給革命軍,如果要借錢給革命軍,也要等你們所謂的民國成立了之後,再借。

所以呢,孫中山在英國沒借到錢,於是,他去了法國,找“東方匯理銀行”,他們也不借,法國人也是那個理由:嚴守中立。

美國、德國,也一樣,都不肯借錢給革命軍。

不過,孫中山此行雖然沒有借到錢,他在歐洲期間,接受了大量的記者採訪,在歐洲各種報紙上,發表了大量言論,說什麼呢?還是說那些話:清政府朝不保夕了,請你們歐洲各國,千萬不要借錢給清政府,否則,將來我們民國成立,這個債,我們是絕對不還的。

所以最終呢,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敢借錢給清政府,應該說,孫中山在這件事上,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的。

那麼這事給清政府造成了一個什麼後果呢?

答案是:清政府斷糧了,沒錢打仗。

是的,其實在1911年,清政府本身就處在很嚴重的財政危機當中,武昌起義爆發之前,清政府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就盼著四國銀行團的那筆貸款,早日批下來。

可是,錢還沒批下來呢,武昌暴動了,清政府雖然派出袁世凱去打仗,但是,錢很快就用完了。

於是,清政府拍電報催促四國銀行團,問你們那筆貸款,什麼時候到賬啊?

四國銀行團老久不回覆,一回復,來了這麼個話:很抱歉,各國公使團,四國銀行團,都開會了,說要嚴守中立,這筆錢,暫時不借了。

這句話不得了,直接壓垮了清政府最後的希望,所以呢,清政府沒錢跟革命軍打仗,被迫和革命黨談判,所以,就談出了清帝退位、由袁世凱組織共和政府的這麼一個歷史結果。

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第一時間去英國,為什麼?

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儀式(油畫)

所以呢,我們有的歷史愛好者說,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的位子禮讓給袁世凱,是出於高風亮節,其實,更多是出於無奈,當時孫中山向全世界都問了個遍,就是借不到錢,倘若能借到錢,革命軍是不會妥協的,革命黨也不會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的,當時之所以那麼做,確實是因為沒有錢,是真的沒辦法了,只能妥協讓步。

所以我們讀歷史要注意一點,就是說在歷史很多的緊要關頭,起決定性作用的,都是財政問題,沒有錢,什麼事都辦不了,有句話老生常談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道理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