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原本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歷史展示出現在與過去的一種對話,在這種對話中,現在採取並保持著主動。——雷蒙阿隆

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軍”雖然武裝到了牙齒,依舊成為志願軍的手下敗將。當然,能取得這樣的戰果,也離不開蘇聯提供的裝備支援。

但事實上,蘇聯原本不想介入這場戰爭,哪怕韓國方面一再挑釁,斯大林都始終堅持緩和半島局勢,要求朝鮮方面保持克制,並決心撤出蘇軍在咸興、平壤等地的軍事基地,防止被朝鮮人民軍利用。(下圖:在帽落山與敵人激戰的志願軍)

蘇聯原本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根據史料顯示,一直到1949年底,斯大林仍然拒絕採取軍事行動,並且制止朝鮮方面的軍事行為,防止衝突升級。然而在1950年1月,斯大林的態度突然來了個180度轉變,改變了對朝鮮半島的決策。這期間發生了什麼呢?其實很大程度上跟新中國的建立有關。

蘇聯原本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01

斯大林轉變態度的根源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並且跟蘇聯結成同盟,很多人都認為蘇聯在遠東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其實恰恰相反。

新中國成立之前,蘇聯支援的是國民政府,兩國簽訂了《同盟條約》,將沙俄在東北失去的權益,重新奪了回去。如此一來,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都已實現,在朝鮮半島也與美國分而治之。為了維護在東北亞的利益,蘇聯並不想在朝鮮半島與美國發生衝突。(下圖:國民政府與蘇聯簽約現場)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後,廢除了國民政府的舊條約,重新與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把東北地區的主權又收了回來。斯大林感到遠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他急需改變政策,確保蘇聯在這一地區仍是一股重要力量。

新中國對蘇聯而言,就是一把雙刃劍:好處在於蘇聯在亞洲有一大塊安全緩衝區,壞處在於中國一旦強大起來,會成為蘇聯潛在的威脅。特別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之後,蘇聯在雅爾塔協定以及跟蔣介石簽訂的舊條約中攫取的遠東利益都將失去,為了維護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目標,蘇聯必須採取對策,以此來彌補在中國失去的權益,斯大林態度轉變的根源就在於此。(下圖:新中國與蘇聯簽訂新條約)

蘇聯原本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02

蘇聯是最大贏家?

斯大林認為,朝鮮戰爭一旦爆發,無論誰輸誰贏,蘇聯在遠東設定的戰略目標都會實現。若朝鮮獲得勝利,那麼朝鮮半島就會被蘇聯控制,它在中國失去的大連港、旅順港,可由仁川港和釜山港代替;長春鐵路線也可由阿(吾地)克(拉斯基諾)鐵路線代替。

蘇聯原本不想介入朝鮮戰爭,為何突然改變主意?

如果戰爭失利,朝鮮半島局勢勢必緊張,從而迫使中國要求蘇軍駐守旅順、大連。另外,中蘇兩國早有商定,如果爆發戰爭,蘇聯擁有長春鐵路的使用權。如此一來,長春鐵路也就被蘇聯掌控了。所以,斯大林突然改變主意,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