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公元前195年,長樂宮內,漢高祖劉邦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在他拋下了其一手締造的大漢王朝同時,也拋下了兩位個勢同水火的苦命女人——呂后和戚夫人。至於劉邦有沒有預料到,自己身後,戚夫人不得善終的可能。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對於一位開國之君,天縱之才,如果連這點兒都考慮不到的話,那他也就不是劉邦了。那麼明知道自己愛人和幼子可能不保,為何劉邦生前不狠狠心,帶走身邊這位心狠手辣的呂后呢?

為何不殺呂后

關於劉邦為何不殺死呂后的這個問題,其實古人早就已經對此討論過了。

明代政治家宋濂是這樣解釋的:

高祖知呂后與戚夫人有隙,然終不殺者,以孝惠帝不能制諸大臣,故委戚氏不顧,為天下計也。

作為一名在政治圈內摸爬滾打多年的政治家,宋濂的這個觀點,其實還是蠻有道理的。

劉邦身後所面臨的主少國疑的局面,確實需要呂后這種強人來支撐大局,在呂后和戚夫人兩者之間,為了大漢,劉邦最終默許了犧牲戚夫人。

懦弱的帝國太子

劉邦和呂后,這兩位彪悍的強人,強強結合之後,他們的後代非但沒有變得更加生猛,反而讓眾人看了一個十足的笑話。

劉盈的性格應該是屬於那種突變型的,他既沒有繼承劉邦的豁達、開朗,也沒有繼承母親的果決、剛毅,怯懦仁弱的性格,實在不適合當皇帝。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對於這位看著不會有啥出息的太子,劉邦確實也很無奈。

因此劉邦便有了想換趙王如意的想法,但此時的趙王也只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所以劉邦的想法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賭博,一種絕望的嘗試。

然而劉邦沒有料到,劉盈身後的呂后,能量會那麼強大,女人守護孩子的母性一旦激發,那也是無敵的。

劉邦這邊剛露出要換太子的意圖,呂后就行動了,她不僅對朝堂上誓死抗爭的周昌下跪相謝,對朝臣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同時還拉來了商山四皓這四位大咖,最終打消了劉邦的想法。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但如此懦弱的孩子,以後怎麼在朝堂上混呢,畢竟朝堂也是一個大江湖。皇帝強悍才能震懾住群雄,而皇帝倘若軟弱,那些大臣們就會蹬鼻子上臉,造反作亂都有可能。

如今朝堂上立著的那群人,都是跟自己當年打天下的老夥計,別人不知道,自己還能不知道?這幫人們,也都不是什麼善茬、省油燈。

劉邦手下的那些功臣,也都不是省油燈

劉邦起事之時,用人之道各盡其才,手下的這幫人素質參差不齊,但只要其才能能對戰事有利,劉邦就會欣然收下這個小弟。

因此,創業時的飢不擇食,導致了事業走上正軌之後的尷尬,這幫人在劉邦眼裡,很多都屬於問題人物,隊伍整體素質被這些人拉下來了,不好帶。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在後來的日子裡,那些問題比較突出的人,便被劉邦和呂后給聯手處理掉了。

劉邦的晚年,大都是在平叛亂、殺功臣的日子裡度過的。殺淮陰侯韓信,族彭越,徵英布,見慣了手下這幫小弟們的桀驁陰險,劉邦自然為自己的乖乖子擔心。

沒有呂后的朝堂,自己的兒子很有可能淪為傀儡,性命堪憂,戚夫人唱歌還行,在政治上就是一個弱智。唯獨呂后因為幫著自己殺了不少功臣,已經在這幫狠人們的心中已經樹立了很深的威望,這種威望,一萬個只會唱歌跳舞的戚夫人,也比不上。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因此,從君王的角度來考慮身後事,為國家計,留下呂后,就是為國家留下一個保障,有呂后在國家不會亂。

而呂后的後來表現,也確實證明了劉邦的眼光,在劉邦身死之後,呂后成為了大漢王朝最堅實的守護者,使得大漢王朝最終按照劉邦的遺願軌跡,平穩地向前發展著。

孝惠帝、高後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房產,天下晏然。

而對於戚夫人母子,劉邦在臨終前,自認為已經替她們考慮了周全,因此從個人角度來講,也沒有想過對呂后下手。

劉邦的安排

將趙王如意託付給周昌,讓這位呂后欠其人情,為人又堅韌忠貞的大臣來庇護自己的幼子,同時對皇帝劉盈三令五申,希望他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這位弟弟,皇帝和臣子雙保險。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同時,從後來劉邦死後,呂后沒有立即處死戚夫人這個情敵,而是將其關入永巷也能看出。劉邦駕崩前,必然跟呂后深入討論過戚夫人這個女人的未來,劉邦的底線應該是,留她一命,行吧?

只是世事難料,即便睿智如劉邦,也會百密一疏,最終戚夫人的作死激怒了呂后,使得憤恨的呂后再也不顧昔日之言,將毒手伸向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雖然周昌和劉盈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終功敗垂成,劉邦佈下的後招,在憤怒的呂后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劉邦之所以不殺呂后,一方面應該是主少國疑,劉盈身後需要呂后這種猛人坐鎮,而另一方面,劉邦自信自己已經安排好了戚夫人母子,但最終還是被現實打臉,一切都有可能。

劉邦明知道自己身後,戚夫人母子難免不保,為何不提前殺死呂后

歷史往往殘酷而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