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為何在合肥之戰後採取守勢?

吳國是三國時代中,魏蜀吳三國之中的一國。在強大的北魏與弱小的蜀漢之間,吳國算是個第二。這個第二在經過荊州歸屬權與第三蜀漢短暫的敵對之後,長時間與蜀漢保持同盟關係,共同對抗強大的魏國,這也是三國局面可以長時間維持的原因之一。

然而與蜀國積極進攻魏國的態度不同,吳國雖然國力強於蜀國,但在北伐問題上並不積極。孫權時代一場合肥之戰的慘敗,幾乎可以說斷送了孫權北伐的雄心。從此之後直到孫權去世,他對魏國採取的都是防守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斷進攻魏國的蜀漢。

吳國為何在合肥之戰後採取守勢?

蜀漢不斷進攻魏國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慮,因為蜀漢國力太弱,所以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進攻對於蜀漢的自保來說,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吳國為什麼採取防守戰,而不是與蜀漢一樣,採取進攻戰呢?這其實是吳國尷尬處境導致的結果。

吳國與蜀國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像蜀國那樣弱,但是也強不到哪裡去。蜀國相對於魏國來說,除非魏國內部出現重大變故,對蜀國的進攻一邊倒的投降,讓蜀國迅速拿下魏國的大片領土,蜀國才有可能打敗魏國。如果不是這樣,就算蜀國取得一兩場戰爭的勝利。

吳國為何在合肥之戰後採取守勢?

也不會扭轉他與魏國之間的劣勢,所以蜀國能夠選擇的,只是多多少少延續自己的政權,如何延續自己的政權,是蜀國的唯一想法。那既然如此,那我蜀國就豁出去與你魏國幹就是了,和平?不可能的,因為魏國也瞄準了蜀國是最弱的一個,吃掉蜀國再吞吳國。

是魏國在魏文帝伐吳失敗之後的既定國策,既然如此,那這兩個國家之間是沒有和平可能的。至於吳國,他還沒有想要和蜀國一樣破罐子破摔,他還有奪取天下的想法,至少在孫權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想法。但是很明顯他和蜀國一樣,無法扭轉自己與魏國之間的劣勢。

吳國為何在合肥之戰後採取守勢?

那他應該怎麼做呢?除了觀望之外,恐怕沒有其他選擇了。觀望有利於吳國積蓄國力,魏國在與蜀國戰爭中疲於奔命的狀態,對吳國是有利的。那吳國如果與蜀國同時進攻,三國的局面會有改觀嗎?其實也不一定。

不一定的地方在於,魏國完全有能力兩線作戰。進攻方往往要付出比防守方更沉重的代價,除非吳國與蜀國同時取得重大戰果,對魏國形成夾擊之勢。如果不是這樣,那就算吳國不觀望,與蜀國一樣採取進攻的戰略態勢,也不會為三國的局勢帶來多大影響。

吳國為何在合肥之戰後採取守勢?

並且恐怕吳國還會因為這種進攻的戰略,而消耗國力。在蜀國滅亡之後,很難維持幾十年的統治,或許會在晉朝的壓力下,迅速土崩瓦解,三國時代也不會持續如此長的時間,而是會更快結束。各位網友對此又有什麼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