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在討論大明朝首都放在哪裡時,朱元璋最青睞的地方是鳳陽老家。之後,長子朱標青睞長安,朱元璋便“父隨子願”。然而,天不遂人願,朱標死了,朱元璋心中很不情願地把首都定在了南京。

在《皇明寶訓》中,朱元璋甚至認為北京非中土——若就建業北平現成宮室,雖曰暫省民力,然皆地非中土,亦非長治久安之道。

朱元璋早年嚴重歧視北方人,代表明初時期作為“首次由南方統一全國的劃時代事件”發生後,南方對於北方有著嚴重歧視心理

為了表達在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時,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封他的恩德,石敬瑭在天福三年將幽雲十六州——幽(北京市)、檀(北京密雲)、順(北京順義)、儒(延慶)、薊(天津薊縣)、瀛(河北河間)、莫(任丘)、涿(涿縣)、新(涿鹿)、媯(懷來)、武(宣化)、蔚(山西靈丘)、雲(大同)、應(應縣)、寰(朔縣)、朔(朔縣)割給了遼國。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由此,今京津冀、山西部分地區直到1368年才回歸中原政權下,時間長達432年之久。

不僅僅對包括北京在內的“幽雲十六州”,對於漢民族主體搖籃地區的陝西、河南等地區同樣有著歧視心理。

在《北伐檄文》中,朱元璋就顯示了這種心理,他說“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

當時,南方的儒士為了擴大儒家思想對政權的話語權,將儒家思想作為徹底地不可動搖的“治國理念”,協助朱元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前無古人的“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運動”,也即“復古尊古運動”,包括人的姓不能隨意變、人的名兒不能取什麼名兒、人喝酒的時候怎樣敬酒、見面時怎樣行禮等。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地域歧視在我國很常見、很久遠

隨著對北方漢人對少數民族的部分認可,南方在從國家政權進行糾正的同時,一種對於北方人沒有能夠堅決地徹底地抵抗表達了不滿。

然而,從南宋的《事林廣記》開始,面對北方的“拜見禮”也已經開始部分認可,同時,南方也是元朝統治下生活了八十多年。其實,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

對於這種“地域歧視”的心理,在中國歷史上很常見。古代說這個地方為蠻、說那個地方為夷,湖南湖北兩千多年前就被許多人稱呼為“南蠻”,同理,北方人管南方人也稱過“南蠻”如此等等,案例很多,這些都是錯誤的。

大家都是一個國家的人,無論東西南北中,因為地域、風俗、歷史等環境產生的各種不平衡、各種差距,本來就該給予理解。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這些還是語言上的,更為嚴重的是要付出血的代價。

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利益面前沒有絕對理性。晚年朱元璋對這種現象有所警覺,以屠刀殺南方官彌補南北不平和

明初,對於北方人的歧視基礎就在於,經“遼金元”大約400多年的發展,南方的文化水平已經強於北方,這是毋庸置疑地。

遼金元本來是遊牧文化,向農業文化轉變都得有過程,在轉變過程中,原有的農業文明的程度自然後退、停滯不前。因此,北方的“非儒家文化氛圍比南方自然就重。

因為,明朝實行“儒家治國”,南方相對受遊牧文化影響少,其文化程度自然就比北方高出許多許多。而且,北方的自然環境影響,北方人在這方面與南方人比確實不如。由此,南方人更加歧視北方人。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契丹人

朱元璋在“指導民眾日常生活運動”中,實行了長達一二十年,當他覺察到“地域歧視”造成的危險時,已經是洪武末年了。在病亡前一年,也即洪武三十年(1397年)發生了“南北榜案”。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會試,以劉三吾、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中的51名進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聯名上告,朱元璋命令曾錄北方人。

朱元璋一看上來的北方舉人的許多試卷內都有許多“指導日常生活運動”中禁用的詞彙。朱元璋便認為是劉、白等人故意拿不好的卷子給他看。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為此,朱元璋經過親自面試,錄取了61人。六月份的廷試中韓克忠、王恕、焦勝為三甲,由此,南北榜出現。在考官中,張信被凌遲,三位主考官發配。

其實,這場“南北榜案”的歷史影響不僅僅是高考平衡。它代表著朱元璋“指導日常生活運動”並不成功。

長達四百多年的風俗習慣,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希望用“嚴刑峻法”強迫整個北方立刻改變,按照“儒家思想”去生活並不現實。

朱元璋意識到了“地域歧視”所帶來的問題,用強力手段,彌合了“南北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已經似乎太晚了。因為半年多後他就故去了。而真正彌合了“南北”的人則是朱棣。

朱元璋用鐵血彌補曾經的錯誤,朱棣遷都則徹底解決了問題

朱棣把京師遷到了北平,這不僅僅對邊關安全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彌補了南北不平衡!使“大一統”思想重新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