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李世民選他而不是李治做太子,就沒有後來武則天的腥風血雨了

雖然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但對李唐家而言卻是一場災難。因為武則天的主政,李淵的兒子、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的兒子被滅門或殺害的多了去了,若時光能倒流相信李世民絕對不會選性格軟弱的李治為太子。

若李世民選他而不是李治做太子,就沒有後來武則天的腥風血雨了

李世民聰明果斷,對內以文治天下,對外開疆拓土,作為一代明君怎麼會在立儲這麼大的事上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按照慣例,廢長立幼是立儲大忌,隋朝立楊廣廢楊勇的教訓近在眼前。李世民即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就被冊立為太子,並細心栽培耐心教導,希望他能繼承皇位。

李承乾年齡小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長大了以後,由於腳有了毛病,性格開始叛逆起來。開始唐太宗以為是認識問題,先後挑選了十餘位老臣、名臣輪流去東宮進行思想教育。李承乾不過蓋個房子,便批評他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樂便將他比作秦二世,一有不對的地方就立馬犯顏直諫,教育的結果是李承乾依然故我。

李承乾曾寵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樂人。堂堂太子搞同性戀,唐太宗聞之大怒,將男寵殺死。李承乾非常傷心,在宮中為男寵樹冢立碑,每日哭泣流淚,連月不上朝。

若李世民選他而不是李治做太子,就沒有後來武則天的腥風血雨了

貞觀十六年,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誌》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但唐太宗此時並無易儲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出於忌憚,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後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用兵逼宮,事情敗露後被廢為庶人。

後來重新立儲,唐太宗在皇后所生的兒子裡選擇了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希望手足相殘的悲劇不要再次上演,哪想到李治從寺院拉來了武則天搞起了二聖臨朝,以至後來發展為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為了掃除障礙大肆屠戮李家皇族。

其實李世民除皇后外,還有嬪妃十幾人,兒子也有十幾個。除了長孫皇后生的四個外,還有一個叫李恪,比李承乾稍小,是李世民和隋煬帝楊廣的女兒生的孩子。對這個兒子李世民也是非常喜愛,從小就封各種王,恩寵有加。

若李世民選他而不是李治做太子,就沒有後來武則天的腥風血雨了

貞觀十二年,李恪赴任安州都督時,太宗曾寫信告誡他:“我作為一國的君主,統治百姓;而你因為是我的兒子而地位顯赫,讓你作為屏藩保衛國家。你要勉勵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學習河間獻王、東平憲王的美德。用義來處理政事,用禮來節制慾望,面對歌舞淫樂的誘惑,不得不慎重。這樣才能使國家像磐石一樣堅固,永遠做到宗室連成衛國,外有忠君的美名,內有孝順的美德。你應該自勵自勉,日日長進。你將要離開我的身邊,十分傷心戀戀不捨。想送你些珍貴的玩賞物品,又怕助長你的驕傲與奢侈,所以告誡你這些話,作為父親的教誨。”言語間透露出對李恪無限殷切的期望。

李治當太子不久,太宗就懷疑李治仁弱能否勝任,曾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稚奴(李治)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親舅舅,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但長孫無忌從此之後,深為忌恨李恪。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因高陽公主告房遺直對自己無理,從而引發了初唐時期最大的一樁政治冤案。房遺愛為活命,按長孫無忌的心意而誣告李恪謀反,致使其遇害。李恪在臨死前,怒罵長孫無忌弄權,詛咒他如果祖先宗廟有靈,他的家族離覆滅不遠。

李恪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大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且血緣親近淵源深厚的帝族,在中華歷史中可謂難得一見。

若李世民選他而不是李治做太子,就沒有後來武則天的腥風血雨了

若李恪為李世民的繼位者,可以想象不僅國家治理的好,李家兄弟也能得以保全。可惜這一切都因為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私心,以及長孫皇后的正面影響和隋煬帝的負面影響而化為烏有了。

每一次國運的選擇就是若干人的飛黃騰達與若干人的含冤受屈甚至人頭落地,不得不慎重行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