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劉邦”最佩服的一個人

他是“劉邦”最佩服的一個人

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起義敗亡,張良率領義軍殘部力量,前往陳留郡投靠楚王景駒。

張良一行人只有百餘人,在趕往陳留的半道上,跟實力較強的劉邦相遇。張良見劉邦舉止豁達,相貌非常,具備成大事的氣質。經過劉邦三番五次地勸說,張良決意加入劉邦的隊伍。

張良之所以要追隨劉邦,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劉邦的沛縣舊交都是沒文化的大老粗,張良在他們面前,如同鶴立雞群一樣地存在;

二是張良從小飽讀兵書,跟劉邦初次見面談論用兵之道時,劉邦能夠領會他的意思。在張良眼裡,劉邦既是自己的知音,又是自己的伯樂。

張良十分爭氣,以謀臣身份加入沛公隊伍後,每次給劉邦出謀劃策總能出奇制勝。乃至劉邦建立漢朝後,患上疑心猜忌的毛病,對過去的功臣宿將磨刀霍霍,唯一沒有對張良有過任何懷疑,自始至終都對張良言聽計從,這在歷史上也極為罕見。

張良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能巧妙地避開“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命運,讓劉邦言聽計從,讓呂后感恩戴德。

一是動機單純

張良身為劉邦的頭號大謀士,他投靠劉邦的動機很單純,就是為了滅掉秦朝。因為他是先秦韓國貴族後裔,與劉邦初次見面時,張良便表明自己的態度,替命喪嬴政之手的家人報仇。

相比張良,劉邦的其他部下就顯得世俗很多,都是為了將來能夠過上富貴的生活。漢朝剛剛建立,大家為了封賞的事,經常爭得面紅耳赤,只有張良面對劉邦的封賞堅辭不受。

別人都在為自己爭名奪利,張良便以體弱多病躲在家裡不出門。劉邦要封他做萬戶侯,張良堅決不同意,《史記·留侯世家》記載說: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這就是張良的過人之處,他告訴劉邦,說自己有幸加入漢王的隊伍,那是上天對自己的恩賜。大王不嫌棄自己的謀略愚拙,用自己的計謀獲勝也都是僥倖。

這話傳到劉邦的耳朵裡,劉邦的內心是何等舒坦。張良也是借封賞,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最初的想法,就是為了滅掉秦朝,替自己故去的親人報仇。所以,同樣是漢初三傑,韓信被誅殺,蕭何自汙入獄,只有張良最受劉邦器重,做到全身而退。

二是八面玲瓏

劉邦坐上皇帝后,瞅著原配夫人呂雉越來越不順眼,連帶著對太子劉盈也日漸不滿。史記記載說: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

劉邦覺得太子劉盈為人太木訥老實,與自己的性格差異很大,經常想把戚夫人生的劉如意立為太子。公元前197年,劉邦鐵了心要把劉盈換掉。

雖說滿朝文武都是呂后的親信,但劉邦根本不想聽他們的勸諫。呂后著急萬分,想到張良或許能夠幫上忙,便讓自己的兄長呂祿找張良出出主意。張良說,這是皇帝的家事,不像過去跟項羽打仗,皇上能夠採納我的建議。

但張良話鋒一轉,現在唯一能幫上忙的人也只有商山四皓。皇上最仰慕他們,但他們不願意輔佐皇上,常年隱居在山林裡。太子能不能保住儲君額位子,就靠四位老先生。最後,劉盈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請出商山四皓,劉邦才放棄更換太子的想法。

以張良的資歷,他完全可以親自勸諫劉邦,那樣做的話,等於自己跟皇帝對立起來,他沒有這麼做。他先把自己從皇家家事裡摘乾淨,這叫明哲保身。但是皇后和未來儲君的感情也得維護,他就想出一招由商山四皓出面。

如此一來,既不得罪皇帝,皇后和太子還對自己感恩戴德,這種八面玲瓏的做人智慧,簡直做到極致了。

因為張良出謀劃策,所以呂雉和劉盈娘倆才保住自己的地位。後來,呂后把持朝政期間,對劉氏宗親和舊臣大肆殺戮,唯有留侯一脈得以倖免。

三是要有實力

一個人光會說,沒有點實力,久而久之也沒人搭理他。張良能夠深得劉邦器重,主要還是依靠實力。劉邦一生數次涉險,每次都是張良幫助他化險為夷。

劉邦率先攻入咸陽,面對咸陽的富庶繁華,劉邦立刻不想都不想去了,就想留在咸陽好好享受一番。樊噲急了,苦勸不止,只好找張良幫忙。

史記記載,張良義正詞嚴地奚落劉邦,說:

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想當年,秦朝就是因為苛政殘暴而亡,大王剛剛攻入咸陽,就想著貪圖享樂,與秦朝沒有任何不同,這就是所謂助紂為虐。劉邦一聽,趕緊悄悄地從咸陽撤軍,避免在項羽那裡落下閒話。

張良對劉邦最大的恩情莫過於鴻門宴。如果沒有張良的話,很有可能歷史會被改寫,因為鴻門宴對劉邦來說是一場死局。幸虧張良透過私人關係,才幫助劉邦成功脫險。

先是從舊交項伯那裡獲知情報,又在項莊舞劍的關鍵時刻,讓樊噲進營帳鎮住項羽,最後用“沛公不勝酒力”的尿遁方式,幫助劉邦虎口脫險。

張良為什麼能夠與姜子牙齊名,主要是姜子牙做到的事,張良也全做到了。作為開國首功能夠功成身退,作為伴君如伴虎的大臣,能夠讓皇帝對自己言聽計從,甚至對自己感恩戴德,這是智商和情商的完美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