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都城易守難攻,為什麼魏惠王偏要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

安邑,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它坐落於黃河北岸,地處黃河與汾水的交匯處,城池堅固,易守難攻,而且農耕非常發達。雖然沒有大梁富庶繁華,但在老安邑人看來,這裡有天然的優越感,因為當時的安邑是大魏國的權勢中心,是國都,是王城!

安邑都城易守難攻,為什麼魏惠王偏要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

(安邑古城遺址)

公元前361年,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安邑易守難攻,可為什麼魏惠王要決意遷都無險可守的大梁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安邑地處陷阱,被秦、趙、韓三國包圍。

在多次征戰中,魏國的國都安邑屢次遭受威脅,一旦秦國、趙國和韓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安邑是隨時可能被攻破的。圍魏救趙,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吧?無論魏國如何強大,無論魏國的戰線拉多遠,只要有一國軍力把安邑圍起來,那魏國的都城就岌岌可危。雖然安邑易守難攻,但臥榻之側豈容有他人鼾睡?

安邑都城易守難攻,為什麼魏惠王偏要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

(春秋戰國地圖)

二、大梁是魏國第一大城,地處平原,交通便利,資源豐富。

自李悝變法以後,大梁成了魏國最大的城市,地處黃河南岸,和北岸的安邑遙相望,雖然不是王城,但這裡的城市規模實在大氣磅礴。大梁在豐腴的平原之上,南邊是逢澤大湖,北邊是黃河,水陸皆四通八達,這裡是中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各大商賈和能工巧匠紛紛入駐,商鋪林立,文風昌盛,連各國的名士也爭相開館辦學,說它是中原地區的文明中心一點也不為過。天時地利人和,在大梁建都確實非常合適。

三、魏王想擺脫安邑貴族制約

安邑都城易守難攻,為什麼魏惠王偏要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

(魏惠王劇照)

既然安邑曾是王城,這裡有老貴族們權勢一般都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王的發揮,魏惠王此舉意在擺脫貴族制約,加強中央集權。

對魏國威脅大的是齊國和楚國,當時的大量確實無險可守,但魏國遷都大梁以後,也進行了一系列的鞏固錯失。

首先,魏國將平丘、戶牖、首垣和軹道這幾個地方拿到手,這是魏國拿地和韓國換的(韓國弱小,迫於壓力,不得不換)。隨後又向趙國換來了泫氏,這是河東和河西的交通要道。有了這幾個地方,大梁的幾個板塊聯絡就更緊密了,再沒有薄弱的地方,把幾個不好控制,或者說不重要的地方送出去,換來了非常重要的軍事據點和交通要道。如此一來,魏國的形勢就一片大好。

安邑都城易守難攻,為什麼魏惠王偏要遷都到無險可守的大梁?

(大梁城旅遊區)

其次,遷都大梁後,魏惠王將這裡的城池修建得非常宏大,城池更加堅固。大梁都城周長30多里,高約5丈,設12個城門,四面都挖有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從此以後,大梁成了戰國時期最大,也是最堅固的都城,只有齊國的都城臨淄能與之相提並論。

總之,趨利避害是人和動物最基本的特徵,所以筆者認為,至少在當時看來,魏國遷都大梁是明智的選擇,此舉也讓中原各國的競爭更加激烈。至於魏國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終滅國,這是很多一系列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