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漸漸邁入下坡路,輝煌不在,雖然其中不乏明孝宗朱佑樘、明穆宗朱載坖等有為之君竭力拯救,奈何大廈將傾,內憂外患不止,它將何去何從……

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明英宗 朱祁鎮

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病故後,明神宗朱翊鈞親政,很快廢除了張居正時期實行的許多新政。在神宗統治時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勳貴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勢力把控朝政,驕奢淫逸,貪腐嚴重,導致國家財政常常入不敷出,經常橫徵暴斂,人民反抗事件也層出不窮。由於明朝國力漸衰,崛起於關外的女真族也逐漸不順從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暗中積蓄力量,伺機揮師入關……

明萬曆皇帝統治後期,朝政日益腐敗,各方勢力為爭權奪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導致朝廷內外黨派林立,爆發了慘烈的黨爭……在明末黨爭中,主要產生了東林黨、閹黨、浙黨等勢力。

東林黨

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朝廷革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與好友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等人,在他的故鄉無錫東門外東林書院講學,針砭朝政,借古諷今,猛烈抨擊當權派。一部分在朝任職官吏如趙南星等也遙相呼應,東林黨以此得名。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史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組織東林大會,制定了《東林會約》。

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明神宗 朱翊鈞

東林黨人打著為民請命的幌子,實則做著包庇商賈大戶、搜刮民脂民膏、打擊異己的卑鄙之事。雖然他們提出了公正廉潔,改革吏治,廣開言路等一系列具有進步意義的口號,但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勢力的代言人,對朝廷徵款賑災等事宜極力阻撓,遭到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的強烈反對。

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明熹宗 朱由校

閹黨

明朝初年,為防止宦官干涉政務,明太祖朱元璋曾經下旨嚴禁宦官干政。太祖曾經派人雕刻鐵牌放在宮門,上面寫明宦官不準干預政事,違犯之人將被斬首示眾。並下令朝廷官員不能與宦官有文書方面的交往。明成祖朱棣時期,對宦官的警惕性下降,並逐漸將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制朝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後來繼位的皇帝更加寵信宦官,明宣宗開始在宮內設內書堂,教宦官讀書認字,由此埋下明代閹黨專政的禍根。明英宗幼年登基,非常寵信宦官王振,閹黨勢力開始形成,導致引發“土木堡之變”。

此後明憲宗時期的宦官汪直、明武宗時期的宦官劉瑾都專擅朝政,權勢滔天,其黨羽遍佈朝野內外;明熹宗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專權干政,大批朝廷官員依附其權勢,閹黨勢力達到歷代頂峰。宦官魏忠賢權傾天下,形成了明朝自開國以來最大的閹黨勢力,他們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整個社會處於閹黨的黑暗統治之下,實行殘暴的統治,禍害百姓,導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浙黨

在顧憲成罷官的同年﹐浙江寧波人沈一貫成為內閣大學士。幾年後,沈一貫升任內閣首輔,為對抗如日中天的東林黨,他便糾集在京任職的浙江籍官員聯合抵制東林黨,被稱作“浙黨”,其代表人物有內閣大臣人沈一貫、方從哲以及給事中姚宗文等。此外,還有“齊黨”(其主要代表有給事中亓詩教、周永春,御史韓浚等,皆為山東籍官員)、“楚黨”(主要代表有給事中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等,皆為湖廣籍官員)等。其中,“浙黨”實力最強,“齊黨”和“楚黨”都依附於它,又因三者聯合攻擊東林黨,故統稱“齊楚浙黨”。

……

明末各個黨派之間,為爭權奪利搞得不可開交,相互侵軋,都想置對方於死地。後來,“浙黨”、“齊黨”、“楚黨”中的一部分人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結成同盟,聯合對抗東林黨。“閹黨”首領魏忠賢深受明熹宗寵信,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又兼任東廠掌印太監,其黨羽主要有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朝廷內外,遍置死黨,從而把持朝綱,為所欲為,被尊稱為“九千九百歲”,導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閹黨”大權在握後,極力打擊東林黨,導致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黃尊素等人冤死,東林黨受挫。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大力捕殺“閹黨”,定魏忠賢十大罪,將其法辦,魏忠賢最終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南明福王政權建立後,東林黨人與閹黨餘孽的鬥爭仍在持續,最終爆發了“復社”與馬士英、阮大鋮的鬥爭。

以東林黨人為首計程車大夫對統治者的胡作非為產生了一定的遏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願,得到了一部分百姓的支援和擁護……

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東林黨領袖 顧憲成

明末激烈的黨爭最終引發“國本之爭”、“福王就國之爭”、“三案之爭”、“李三才入閣之爭”等一系列矛盾衝突,破壞了明朝統治階級的團結與穩定,嚴重激化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使明廷疲於內耗,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實力,關外的女真部落也因此迅速崛起,農民起義也此起彼伏,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明末黨爭-大明崩潰的前夜

明思宗 朱由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