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群起,勢必要在這紛亂的天下奪取政權。最終形成了以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可這三國都不是為了撥亂反正,而是為了推倒漢室重新建立新的政權。但也不乏一些有志之士,想透過自身的才能,改變漢室衰敗的局面,重新讓漢室王朝走向強盛。例如:蜀漢劉備、諸葛亮一直高舉的旗幟就是“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但這個旗幟有點“掛羊頭賣狗肉”的意味,劉備只是為了有一個正義的旗幟,而不是真正為了興復漢室。那麼在魏、蜀、吳三國真正為了興復漢室的都有哪些人呢?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曹魏之荀彧

曹魏的主君曹操,其實自己內心也不是非常清楚自己是要篡漢自立,還是要興復漢室。在曹操的前期,曹操為了能挽救漢室,認為自己只有能除掉了董卓就能天下天平。曹操冒著生命危險前去刺董,但是刺董失敗了。隨著董卓被除。漢室王朝非但沒有走向平和,反而走向了更加混亂的局面。在前期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是一心為漢室的興復。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這些荀彧均看在眼裡,在董卓執政之後棄官,在冀州之時受到了袁紹的優待,但最終荀彧這位“

王佐之才

”最終選擇了曹操,因為荀彧認為曹操和自己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興復漢室。荀彧跟隨曹操之時,對曹操提出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比如:迎奉天子、奇謀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戰呂布等等,在曹操親自領軍作戰之時,穩住曹操大後方的基本都是荀彧。但隨著曹操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曹操對漢室的權威愈發地藐視。曹操已不滿足自己只是漢室的丞相,想要加升爵位加九錫。因為曹操認為這是對自己功勞的認可,也是對身份的象徵,曹操手下的謀士也紛紛贊同,但卻遭到了荀彧的反對。《三國志》記載: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自從荀彧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曹操、荀彧這對君臣之間,就出現了隔閡。在曹操東征孫權之時,曹操把荀彧安排在軍中,使荀彧脫離了政治中心。內心苦悶的荀彧,在壽春一病不起,最終黯然離世。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蜀漢之關羽

既然蜀漢是一個“掛羊頭賣狗肉”的國家,為何還說關羽是忠於蜀漢呢?縱觀關羽的一生,起初跟隨劉備,開始平叛黃巾軍之亂,黃巾軍之亂平叛之後,又跟隨劉備討伐董卓。在曹操、劉備交惡之後,關羽被曹操生擒。曹操對於關羽十分地看重,關羽也向張遼表達了自己還是會跟隨劉備,曹操也沒為難關羽,反而對關羽更加地看重,曹操認為關羽是個義士。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在幫助曹操斬殺顏良,解救白馬之圍後,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對於這個封號關羽接受了,因為關羽內心認為這是漢室所封,其次關羽急需改變自身的尷尬的地位。關羽早期是個殺人犯。自始至終關羽都用這個封號,不管劉備封的前將軍地位比漢壽亭侯多高,關羽內心認可的只有漢壽亭侯。在關羽的生前劉備一直也未表露出稱王稱帝之心,關羽也一直認為自己是為漢室效力,想必這也是關羽高傲的資本吧!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東吳之孫堅

孫堅是東吳的奠基者,但是一直跟隨的是袁術。在袁紹聯合天下諸侯討董之時,雖然諸侯挺多,但基本上都是出工不出力,呈現出隔岸觀火的態勢。只有孫堅一心想要滅掉董卓,還漢室以太平。在孫堅重創董卓之後,順利進入了洛陽城。孫堅不是搜刮金銀而是做了一些作為漢室臣子該做的事情。《吳書》記載: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打掃了漢室的宗室祠堂,修繕了被董卓挖開的漢室陵墓。《三國志》記載:堅乃前入至雒,脩諸陵,平塞卓所發掘。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至於很大一部分人覺得孫堅不忠於漢室,是因為孫堅拿了玉璽,有自己稱王稱帝之心。在裴松之注引的《吳書》確實有記載孫堅得到了玉璽,孫堅也確實據為己有。但考慮到當時的情況,孫堅不據為己有也不行,董卓被滅之後,勢力最為龐大的就是袁氏兄弟。若交給了袁紹或袁術結果可想而知,兩人必定會篡漢自立,這不是孫堅的本意。那麼最好的結果就是自己私存,這點我們可以從陳壽對孫堅的評價看出來“勇摯剛毅,孤微發跡,導溫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壯之烈。”只是這個玉璽為孫堅帶來了殺身之禍。

三國正史,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三人,魏蜀吳各一人,分別是誰?

綜上所述,在三國正史上真正心繫漢室的只有荀彧、關羽、孫堅,只是他們都未能完成,也許在錯亂的時局,做出更適合的選擇,才能有更好的結果吧!

歡迎關注,談笑風史,感受古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