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過了臘八以後,年也越來越近了。一提到過年,還沒買年貨的人們,現在可以著手準備起來了。正如那句耳熟能詳的順口溜:“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節日。今年的春節,與往年相比,可能很多人並不能返鄉團圓,因此自己親手置辦年節物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農曆的十二月,之所以被稱為“臘月”,和過去的傳統祭祀有很大關係。因為“臘”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打獵獲取獸物以祭先祖。如今的“臘月”,祭祀的主題早已淡出,但人們依然需要在這個月,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做好準備。

那麼,在過去,古代的皇帝又是怎麼過年的呢?對於極為重視春節的清朝皇帝來說,過年不僅要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還需要進行一些重要的外事交流。那麼,這些曾經居住在紫禁城裡的皇帝,過年也放假嗎?皇帝過年吃餃子嗎?皇帝吃的餃子,又是什麼餡兒呢?對於這些疑問,在《熱鬧中國節》一書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以下內容節選自“了不起的故宮”系列之《熱鬧中國節》,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了不起的故宮”系列之《熱鬧中國節》,有魚童書著繪,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原文作者丨有魚童書

摘編丨安也

過新年,皇帝放假嗎?

在中國北方人的傳統裡,臘月二十三叫“小年”(南方人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意思是過年從這一天正式開始了。宮裡那個愛工作的皇帝放假嗎?

當然,皇帝也會放假,那皇帝從哪一天開始放假呢?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紫禁城

原來,在過小年之前,官員們會選一個吉利的日子,為皇帝舉辦一個特別的放假儀式——“封寶”。到了“封寶”儀式這天,人們在交泰殿點上香燭,放上美酒和水果,把清洗後的代表國家權力的印璽放在黃案上。皇帝高高興興地來到交泰殿,拈香行禮後,這些印璽便會被封存在寶匣裡面,過年期間是不允許開啟的。

印璽是國家的印章,皇帝釋出各項命令可都離不開它,為什麼皇帝要在這一天把它們封存起來呢?原來,從這一天開始,皇宮裡就進入新年狀態啦,皇帝這是在和天下百姓說:“我要開始放年假啦!”

不僅如此,從康熙年間開始,皇帝在除夕還要“封筆”呢!也就是說,有段時間皇帝不僅不能用他的玉璽,也不能動筆批奏章了。

如果真的有緊急的大事怎麼辦呢?據說乾隆年間的一個除夕,乾隆皇帝就接到前方緊急軍報, 軍報上請求皇帝下旨運撥軍糧, 於是,乾隆口授大臣,由其代為用藍筆批奏,皇帝不再“硃批”。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萬國來朝圖軸(區域性)。

皇帝放了假,還在上學的小皇子們可以放假嗎?

清朝末年,辛苦讀書一年的皇子們從“小年”這一天就不用再去上書房讀書了。但在清朝前期,皇子們還要讀書,直到大年三十,老師才會早下課一小會兒。放了假的皇帝一家人,也會像現在的平常人一樣,團聚在一起。皇太后要親自制作糕點,供奉在佛堂前,以表示自己的虔誠,皇帝會和皇子們一起在庭院內點爆竹,慶賀新春。

皇帝家的除夕團圓飯怎麼吃?

除夕幾乎是太監宮女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們早早地便要在宮裡擺設好一張張桌椅,並在桌子上放上各種冷菜、熱菜、糕點、水果……一切準備就緒,下午四點,在鼓樂聲中,皇帝會和皇后、妃嬪們入座,皇帝一家吃團圓飯的時刻便到了!

皇帝一家人可沒那麼容易在一起吃飯,皇帝和皇后都有各自的膳房,他們的宴桌、餐具,樣式、質地、顏色都不一樣,菜品的數量也不同,平日裡都是各吃各的。在清朝,只有過年時,皇帝和眾多家人才能聚在一起吃上團圓飯。

因為妃嬪、皇子眾多,皇帝家的“團圓飯”甚至要分為三天。除夕,皇帝和皇后妃嬪吃團圓飯;大年初一晚上,皇帝會和自己的兄弟、兒子們吃;然後另外挑個吉利日子,陪太后太妃們吃。

除夕那天,皇帝和后妃一般在乾清宮享用團圓飯。對皇帝而言,這頓飯比“太和殿國宴”輕鬆得多。

皇帝吃團圓飯的時候並不是和大家圍坐在一張大圓桌上。皇帝、皇后用的是一等宴桌,每人一小桌,其他妃嬪兩三人一桌。皇帝的桌子是最精美的“金龍大宴桌”,上面擺滿專用的金光閃閃的金制餐具,先後會擺上點心、冷菜、熱菜等整整108道菜品。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團圓飯

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擺上長几,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想吃什麼,就命服侍的太監取到長几上。除夕宴會的菜品有燒鹿肉、蒸鴨子等,甚至還有炒雞蛋。有一種現在很普通的水果,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都非常喜歡,你猜猜是什麼?是甜甜的西瓜!

在清朝,冬天吃西瓜可是難上加難。宮裡要在夏季西瓜收穫時,收集最好的西瓜籽,送到氣候溫暖的臺灣種植,一般八月份下種,十二月成熟。西瓜成熟後,由福建官府的船隊從海上運回福建,再送到皇宮裡面。過年時只能送來幾十個西瓜,除夕宴皇后妃嬪每人只能分到幾片,真是非常稀罕!

皇后宴桌上的菜品可比皇帝要少得多,只有64 道;到了貴妃以下等級,就是兩人以上拼桌,菜品越來越少;到貴人級別,只能三個人分享32 道菜。

雖然是家宴,煩瑣的皇室禮儀一樣也少不了。團圓飯開始時,參加宴會的皇后妃嬪們都要向皇帝行禮,某位妃嬪被賞賜茶、酒或者菜品時,都要行禮謝恩。從皇后到所有妃嬪,參加家宴都是把“婦德”放在首位的,誰也不敢真吃真喝,只是象徵性地吃幾口,有人回宮後,還要靠消夜果盒的蜜餞充飢。

看來,皇帝一家人口雖多,但除夕的團圓飯,卻遠沒有我們家裡老少三代的團圓飯熱鬧!宮裡為了能顯示出“團圓”,還想了個辦法,叫“轉宴”。就是宴會開始不久,宮女太監將宴席上的各類美食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一遍。這樣一來,在形式上,也算是全家共同享用過啦!

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正月初一,紫禁城裡洋溢著過年的喜悅,光緒皇帝並沒有和妃嬪們玩耍,而是“躲”在養心殿裡吃起了餃子!他一口氣吃了13個豬肉長壽菜餡兒的餃子和13個豬肉菠菜餡兒的餃子呢。

過年時皇宮有那麼多好吃的,為什麼皇帝們偏偏鍾情於餃子呢?

原來,清代皇室貴族們從前一直生活在東北,那裡的冬天冷得叫人瑟瑟發抖,這正好利於儲存餃子。他們會在除夕前包好餃子,放在室外冷凍,到了除夕夜便開始煮了吃,一連吃上十幾天。所以,皇宮裡吃餃子,也表示不忘老祖宗的傳統。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吃餃子

宮裡還流行吃素餃子,這是為什麼呢?

傳說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由於連年浴血奮戰,死傷無數。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悼念,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的那年春節,下令過年吃素餡餃子,也有表示不忘祖宗、紀念發祥之地的意思。

清朝皇帝們大都嚴格遵守祖宗遺訓,每逢大年初一就要早早起床,更衣後離開自己居住的宮殿,到乾清宮旁的昭仁殿或弘德殿吃素餃子。不過,也有說是因為清宮裡有禮佛奉道的場所,所以吃素餃子。那光緒皇帝怎麼吃的是肉餡餃子呢?原來清代晚期,祖宗遺訓逐漸淡化,餃子餡慢慢由素餡變成肉餡啦。

皇帝要吃的餃子,御膳房可不敢馬虎,等皇帝要吃的時候,既不能太燙,也不能涼了。那御膳房怎麼掌握下餃子的時間呢?據說皇帝出門入門時,隨侍太監都會放一掛鞭炮,御膳房根據鞭炮聲音的遠近掌握煮餃子的時間,皇帝到小桌前坐穩後,熱乎乎的餃子恰好上桌。

皇帝不但吃的餃子味道鮮美,使用的餐桌、餐具也絕不能馬虎。嘉慶皇帝吃素餃子的時候,專用的“餐桌”就是木胎描金漆的大吉寶案,寶案的四周繪有葫蘆萬代花紋,上面刻著“一人有慶”“萬國咸寧”“甲子重新”三句吉祥語。

我們平時吃餃子會蘸醋,皇帝吃餃子,也會有作料盤,裝著醬小菜、南小菜、薑汁醋,各壓在一句吉祥語上。太監把餃子盛在專用的瓷碗裡,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請“萬歲爺用煮餑餑”。皇帝才能開始吃素餡餃子。

皇帝吃完餃子以後,小太監還會將一塊紅姜和一個素餃子放到一個盤裡面,送到昭仁殿或弘德殿的小佛堂供起來。

然後,宮裡面大大小小的佛堂裡都會擺上素餃子,寓意著請佛祖保佑皇帝一家人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宮裡過年喜歡吃餃子,不光皇帝喜歡,慈禧太后還會自己包餃子。到臘月底,慈禧太后便會邀請各個王府的福晉、格格們一起到宮裡過年。除夕夜零點剛過,大家便一起動手包餃子。到了正月初一,慈禧太后便讓御廚煮餃子,大家再一起吃。

有一年,慈禧太后特別吩咐,“宮裡頭每個人、每個活物,都要有一份餃子,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恩典”。於是,首領太監“嗻”的一聲,趕緊傳下去。很快,宮裡的狗狗貓貓、慈禧最喜愛的小猴子、各宮玩賞的鳥兒都領到了餃子,以示“皇恩浩蕩”啦。

皇帝會許什麼新年願望?

自清朝雍正年間開始,每到正月初一,皇帝便會於子時來到養心殿東暖閣點燃玉燭長調燭臺,將屠蘇酒注入金甌永固杯,用刻有“萬年青”字樣的毛筆寫下吉祥的話語,有時上百字,有時幾十字。寫完祝福話,再喝掉屠蘇酒,皇帝為新的一年祈福的儀式就結束了。這就是“開筆儀”。

那皇帝“開筆”會寫一些什麼樣的吉利話呢?當上了皇帝還會有什麼心願呢?皇帝其實和平常人一樣,也希望自己和家人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的。雍正皇帝在位的前六年,開筆都會寫“一入新年,宮中清泰平安……宮中清吉和寧”,可是到了第八年,他生了一場大病。於是,第九年,他開筆寫下了“無災無病,此吾之願也”這樣的話。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無災無病,此吾之願也”

在乾隆被邊疆戰事困擾的十幾年裡,乾隆帝開筆都會寫希望天下太平的祈願。等到西北、西南的戰事宣告結束,乾隆皇帝便在開筆中宣佈“武成功定、休養生息”。從乾隆二十七年開始,他的開筆就成了“宜入新年、萬事如意、三羊開泰、永珍更新、和氣致祥、豐年為瑞”。這24個字一直延續了33年。

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在位的前幾年,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嘉慶皇帝對父親畢恭畢敬,不敢改動父親一個字,在當皇帝期間,始終沿襲乾隆皇帝的這24個字。

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皇帝登基時,年齡都很小,小皇帝的開筆吉字都是由大臣代為擬好後,由小皇帝照抄一遍,他們並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新年祈願。

開筆完成後,皇帝心情大好,便會高高興興地將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人,有些貼身服侍皇帝的太監宮女,也會得到一份。荷包裡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得了這樣吉利的賞賜,宮裡的人在新的一年工作起來,就更賣力了。

立春為什麼要“打牛”?

立春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首,“立”的意思就是開始,立春意味著春天就要開始啦,如果立春那天正好是大年初一,更是大吉大利。據說古代“春節”的稱呼,就來源於立春。

每年的立春,皇帝都會穿上華麗的衣服,坐在寶座之上,等待一頭牛的到來。京城的官員會把一頭牛和一個人帶到午門面前,進獻給皇帝。這頭神秘的“牛”為何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呢?

原來,這頭牛並不是真的牛,而是一頭泥做的牛。在農業社會的古代,農民過完年的第一件事情,當然就是下田耕地啦。可春天才剛剛來到,耕牛也懶洋洋地不願意下田幹活,農民只好拍打著催它,因此立春又叫作“打春”。可是,耕牛是農民的寶貝,打壞了可怎麼辦?所以農民其實都只是揮著鞭子,意思一下就算啦!

皇帝一家人雖然不用耕地,但農業可是國家的根本,老百姓“打春”開工的時候,皇帝也要表示支援啊。但是,怎樣才能既熱鬧隆重,又不會傷到用來耕地的春牛呢?

京華物語 丨紫禁城裡的年節:宮裡的餃子什麼餡兒?

立春

聰明的古人會用泥做一頭“春牛”,再加上一個“打春”的泥人。不過這個“泥人”可就不是“人”了,而是傳說中負責耕作的“神”,叫作“芒神”。

清朝時,每到冬至,禮部官員就找來泥塑匠人,在北京一個叫“春場”的地方,製作第二年立春專用的“春牛”和“芒神”。“春牛”和“芒神”的身高,以及“芒神”手裡的鞭子長度,都很有講究。比如春牛的身高四尺,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芒神手提的鞭子長二尺四寸,象徵著二十四節氣。

立春的時候,官員把“春牛”和“芒神”帶到午門前。官員們手中還要拿著一幅《芒神春牛圖》,當聽見宣禮官高叫一聲“時辰到”時,文武百官便會把畫和一座“春山寶座”抬到乾清宮西暖閣,請皇帝仔細觀賞後,再將“春山寶座”鄭重其事地抬到太和殿東暖閣,把前一年的“春山寶座”撤下來送出宮外。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皇帝還會在延慶殿設下隆重的儀仗,向神仙們行九叩迎春禮,為萬民祈福。

有時候,儀式會再簡單一些,“春山寶座”上的“春牛”和“芒神”不會在宮裡住上一整年,而是請皇帝看一眼就拉出來遊街。

在這種情況下,泥塑“春牛”的肚子裡,都會事先放好稻穀、麥子、大豆、玉米等五穀雜糧。遊街到了一個合適的時間地點,地方官會率先手持彩杖,站在春牛旁邊,擊鼓三次,旁邊的人們就可以隨便來鞭打“春牛”。這象徵春耕即將開始。

哎呀!“春牛”被一點點地打碎了,肚子裡的五穀雜糧溢位來了!別急,這是五穀豐登、大吉大利的好兆頭,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

原文作者 | 有魚童書

摘編 | 安也

編輯 | 王青

導語部分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