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斂眉光祿塞,還望夫人城。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冰河牽馬渡,雪路抱鞍行。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北周·庚信《明君詞》

高中的時候,語文課本里收錄了杜甫的《詠懷古蹟(其三)》一詩,當時只覺得‘’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這幾句詩很美,但其中所含的哀怨與苦悶卻無法真正體會出。

直到後來深入瞭解了那段歷史,結合了當時的風土人情,我才明白昭君為何永遠都是如泣如訴的模樣。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她的悲不僅僅在於背井離鄉至死未曾歸,而在於她的‘’家‘’拒絕她歸來,她原本的一切認知也被塞外生活徹底碾碎——父子二人迎娶同一個老婆,這種事平常聽到我們都只會當做笑話,可這卻是發生在王昭君身上真真切切的事件。

在王昭君剛嫁到塞外的時候,她其實是做好了心理準備的。儘管這裡偏僻荒蕪,儘管這裡沒有她所熟悉的一切,儘管這裡的文化習俗跟中原完全不一樣,但她本來就是為了逃離深宮而來,所以她必須接受。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一開始的日子過得倒也還不錯,呼韓邪單于作為首個來到中原朝覲天子的匈奴單于,王昭君又是他自己求娶的,於公於私他都不可能不給自己這個如花似玉的中原來的閼氏(就是匈奴王的王后)面子。

再加上王昭君帶了不少塞外沒有的好東西來,除了有形的種子跟糧食以外,更重要的是她樂於向匈奴傳授一些中原的先進技術以及文化,引得匈奴們對她好感度非常高,認為她能夠給大漠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種種原因加起來,使得王昭君在匈奴的地位一點都不低,她還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名為伊屠智牙師。可這一切都隨著呼韓邪單于的去世改變了。

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王昭君自問嫁到大漠這3年中,她一直戰戰兢兢為兩地的友好關係做鋪墊,如今丈夫也死了,她也能夠功成身退回國安然度過之後的日子了,於是就寫了封信給漢帝,希望能夠迴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可此時在位的並不是曾被王昭君驚豔了的漢元帝,而是其子漢成帝。

漢成帝覺得王昭君這幾年為邊塞穩定形成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乾脆不打算換人,要讓她繼續留在匈奴,但問題來了,匈奴的習俗王昭君不能接受啊!

《史記·匈奴列傳》有云:其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說明白點就是呼韓邪單于跟他的大閼氏生的兒子欒提雕陶莫皋將要繼承單于之位,同時還要繼承王昭君這個妻子!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有哪個中原女子可以接受自己嫁給丈夫的兒子這種事情呢,尤其是要嫁的這個兒子還是殺害自己親生兒子的罪魁禍首。是的沒錯,為了讓萬昭君屈服,也是害怕這個異母弟弟長大後搶奪自己的王位,欒提雕陶莫皋直接將伊屠智牙師給殺了。

漢成帝倒是無所謂,告訴王昭君回來是不可能回來的,既然嫁過去了就遵從匈奴的習俗唄。王昭君被自己的故國,被自己的‘’家‘’給拋棄了。

父子二人娶同一位老婆,本以為是笑話,沒想到是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王昭君無依無靠,只能從了欒提雕陶莫皋,但是從此鬱鬱寡歡,成了我們熟知的那個永遠都在悲泣的王昭君。‘’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可悲,可嘆,可惜!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