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火器在我們現在來講,被稱為熱武器或者熱兵器,透過火藥的燃燒形成高壓氣體推進發射物的射擊武器。相較於冷兵器,其遠端殺傷力較強,無需近身肉搏,對於使用者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隨著後期對火藥的改進,如黑火藥或無煙炸藥的出現,再加之,製造工藝的進步,在戰爭中逐步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中的主角。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子母炮

火藥我就不過多介紹,需要感謝我國那些煉丹家,沒有他們對煉丹的執著,估計火藥可能會延遲幾個世紀,更有可能就從來沒有出現過。將火藥運用到武器製造並投入實戰中,有史書明文記載:“淮南楊行密的部將鄭璠攻打豫章城,使用了叫作發機飛火”,很遺憾,只是燒掉了豫章城的龍沙門,可見當時的火器並不成熟,只管發射,至於能不能擊敵或者摧毀自己預定的目標,只能看運氣,天氣。。。

宋太祖開寶八年,南下攻打南唐的宋軍也使用了一種名為火箭和炮石(拋石機)的武器,這裡的火箭是裝了火藥,我很好奇,如果單純透過弓箭手射擊出去的箭羽,有一定的目標和準確性,但是在羽箭上綁上火藥,再透過箭手射擊出去,其射程將大大提升,是否能射中我看也只能靠天。這裡的炮石,“炮”帶有火字旁,而是改用裝填火藥的彈丸替換石頭,所以被稱為炮石,其威力相較於火箭、發機飛火,強大得多,實用性也更強。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炮石

火器之所以被宋朝廣泛使用,面對對手不同,兩宋面對的遼、金、蒙古,這些少數民族戰鬥力強悍,大多是弓馬嫻熟,宋人的單兵素質肯定是比不了的。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在攻滅北漢的作戰,曾使用了名叫“毒藥煙球”,一群宋軍拖拉著巨大拋石機,行至北漢太原城下,隨著宋軍大聲的一吆喝,只看見炮梢猛地翻轉過來,皮窩中的炮彈砰然彈出,像流星劃過天際那般,直射敵軍城樓,頃刻間,只見太原城火光四起,城上的北漢士兵一片慘叫,更令人震驚的是,隨後一道火光騰空而起,隨即噴發出一股嗆人的煙霧,等煙霧漸散,周圍計程車兵紛紛倒地,口吐白沫,眼鼻流血,其狀慘烈。僥倖躲避計程車兵四散而逃,久久不敢登城。

還有就是在對抗以遼金為首的遊牧民族的入侵,宋朝同時也發明了一種叫“蒺藜火球”,鐵蒺藜,我們很清楚,是中國古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佈障礙物,主要是防範騎兵使用的,但宋朝將其玩到了極致,將皮革包裹鐵蒺藜,製成球狀,再在球中填滿火藥,透過火藥爆炸的強大推力,將鐵蒺藜從球中四散發射出去,既能有效的殺傷敵軍,掉落下來的鐵蒺藜也能給敵軍的馬匹帶來巨大傷害。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鐵蒺藜

透過宋朝對火藥的使用情況,可以從中瞭解到宋朝已經初步掌握了對火藥的生產技術,並在戰爭中有一定的使用。但是離正式的火器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仍屬於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近代槍械雛形的管形火器還是沒有出現。

直至元初,特別是宋元之間的戰爭,當時的南宋面對蒙元這樣強大的對手,根本只有被虐的情況,根本無力正面硬剛。其實在大部分戰役中,南宋總是被動據城防守,期間蒙宋雙方都使用的火器,南宋軍曾簡易使用竹子製造了名為“突火槍 ”的管狀發射的火器,其威力應該是炸不開竹子的硬度,對於身披重甲的蒙古騎兵,估計也就嚇嚇他們,給南宋軍自己壯壯膽,但其標誌管形火器雛形開始誕生。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突火槍

等到了元朝一統江南地區,將突火槍換成了金屬鑄造,這就是早期管狀型火器——火銃,此時的火銃具有較大的殺傷力。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元代銅製火銃

隨著火銃出現,它被廣泛使用在戰爭中,由青銅鑄造的管壁能承受較大的膛壓,不容易被炸膛,並且可以裝填較多的火藥和更大更重的彈丸,射擊距離遠,威力大,並且其穩定性較強,壽命較長,可以反覆使用。到了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戰爭不斷,漢人不滿蒙古人的壓迫,紛紛起義,還有蒙古人之間內鬥,都有大量使用火銃的記錄。

公元1364年,蒙古韃子內鬥,達禮麻識理為對抗孛羅帖木兒,在其佈陣中,達禮麻識理的陣營中就出現了“火銃什伍相聯”,可以當時火銃已經大規模使用。

公元1368年,大將徐達率領明軍攻陷大都,元朝結束了在漢地的統治(元朝雖然被滅亡,但是元朝殘餘勢力逃回漠北建立北元,苟延一段時間),明朝建立。明朝是一個火器快速發展時代,各種各樣的火器紛紛顯世。

第一類,就是可以手持的火銃和鳥銃,其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透過手動填裝火藥、鉛彈,點燃引線發射。簡單易操作,其重量輕便,製造的成本不是太高,在明軍大規模裝備。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明朝北方的軍隊大多裝備三眼銃,而南方的明軍則是裝備了鳥銃

第二類,就是體型較大的火炮,其身長和口徑與火銃相比較,則要大得多,其威力也是成正比。如明代火炮的彈丸,多為填石、鉛、鐵等物,被稱為實心彈,被髮射出去,擁有巨大的衝擊力與破壞力,但其殺傷範圍有限,很難對周圍形成較大的破壞。還有一種類似於現在的炮彈,裝填爆炸性的球丸,這個與實心彈相比較,其射程和破壞力大得多,其射程數百步至二三里之遠。

公元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慘敗,導致整個大明北部防線崩潰,以也先為首的瓦剌貴族南下入侵明朝。八月十六日,挾土木堡大勝的餘威,裹挾著明英宗的也先率領八萬瓦剌騎兵,由宣化、大同入塞,想趁勢輕取北京城,一時間大明帝國內部人心惶惶。這時以于謙為代表的抵抗派力排眾議,堅守北京,正面硬剛瓦剌大軍。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南下的瓦剌大軍

于謙等人針對當前危機的局面,採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誅除宦黨,平息民憤,將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抄家滅族,打擊了宦黨氣焰,初步穩定了大明內部的團結。

其次,擁立了郕王為帝,也就是後面的明代宗,擊碎也先利用明英宗的意圖。再次,下詔各地進京勤王,如調遣南方備倭軍,這支軍隊裝備了大量的火器。與此同時,北京城中的各作坊在工部的指導下,發揮其強大的製造能力,連夜趕造大量甲冑火器,期間生產的火器,神槍(火槍)1。1萬餘杆,神銃(火銃)2萬多隻,神箭(火箭)44萬枚、火炮800餘門。于謙鑑於當前明軍的實際情況,將傳統的“三大營”改為10個團營,這樣更加適合於防禦戰,將其分佈於京城九門,相互之間進行聯防。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北京城保衛戰

經過於謙等人的一頓猛操作,明軍裝備精良,士氣大振,嚴陣以待。最後呢?幹什麼,很簡單,我們的于謙大人身著大明官服端坐在北京城上靜靜等也先等瓦剌軍來犯,于謙面露喜色,心想你們在大草原,任意賓士,飄忽不定,我們的成祖皇帝朱棣和宣宗皇帝朱瞻基很難將其一舉剿滅,現在好了,我明軍不用大老遠跑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去找你們了,今天我們就在北京城下就地殲滅。

十月十三日,瓦剌軍趁著風雨大作,集中主力全力進攻德勝門,于謙當即任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以少量明軍佯裝不敵引誘瓦剌軍深入,瓦剌軍自恃土木堡大勝明軍,認為明軍皆庸弱之輩,直接用馬蹄來思考,不一會兒功夫,就進入明軍的伏擊圈,于謙得知,立馬下令埋伏在民房的明軍出擊,只見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敵軍,此時的瓦剌軍愣是沒有緩過神,那光禿禿的大腦袋除了一片空白,就是馬上停止工作,在明軍前後夾擊下,瓦剌軍大敗,估計他們也來不想,咋失敗,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明軍的火器沒更他過多商量,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等將中炮身死,瓦剌軍受到很大打擊,被迫暫時撤退至北京外圍。此時的瓦剌軍只恨為什麼馬匹只有四條腿,跑不過明軍的火器。

此戰,明軍的神機營大顯神通,數千火器像《權力遊戲中》的火龍噴出憤怒的火焰,在火器一輪又輪的打擊讓瓦剌騎兵損失慘重,丟下數千具屍體悻悻而去。你需要知道的古代戰爭,傷亡數千人是相當大的損失,更何況是遊牧民族。你可以關注一下明朝中後期史料,明軍在與周邊的遊牧民族作戰,往往殺傷數百人也夠明軍炫耀一番,有的只是截獲數名或者數十名遊牧士兵。

明朝火器的大致分類,我將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單兵可攜帶操作,手持點放鳥銃、三眼銃和火銃,其重量輕口徑較小,其射程僅百十步之遠,其彈藥一般是鉛或者鐵製作的彈丸,具有一定的殺傷力。第二類,則是火炮類,相較於火銃,其重量更重口徑大,射程能達到數百步乃至二三里,其彈丸種類繁多,有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還有部分裝填具有爆炸性的彈丸,有點類似於現代炮彈的雛形,其威力較之於實心彈,殺傷力和覆蓋面積更大。

這裡我為大家介紹幾種明軍使用的火器。

三眼銃和四眼銃

三眼銃和四眼銃為明軍單兵的火藥武器,因為操作較為簡單,製作成本較低,被明軍大量裝備,但也有南北之分,較之於南方駐紮的明軍,北邊的明軍裝備三眼銃比例更大。究其原因,還是面對的敵人不太一樣。北方的明軍面對的是以蒙古等遊牧民族為主要對手,其特點速度快,移動性強,很難精確打擊。而銃在精度上要求並不是很高,它強調的火力的密集性和連續釋放,也可將三眼銃冷兵器化,類似於狼牙棒或者鐵骨朵,因此三眼銃很受北方明軍喜愛。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手持三眼銃的明軍

集束火箭,又名一窩蜂,一種管狀的火箭,從三連發到百連發,其射程較遠,能達到三百步,但是其穩定性較差,且火箭彈道極具不穩定性,後期透過增加發射的資料彌補了這一缺陷,類似蘇聯時期的喀秋莎火箭炮,沒有精確制導,只能透過數量進行地毯是狂轟。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一窩蜂

還有一種就是被稱為“神火飛鴉”的有翼式火箭,其形狀像飛鴉,故而得名。以筆者來看,其巧妙地構造外形相較於其實戰的效能更讓人著迷。有史記載,唐高宗年間,大將軍薛仁貴徵戰遼西(高句麗),曾使用過麻雀攜帶火種,火燒高句麗軍隊的糧草,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估計明軍是借鑑了該案例發明了神火飛鴉這種武器。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神火飛鴉

柺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其長度為37。8釐米,有點類似於現在火箭筒(肩扛式),其裝填方式與佛朗機近似,可以連續發射三次,有效射程為150米,在抗倭援朝(壬辰倭亂)戰役中明軍使用較多,其威力如何,我想只能問下對面的倭寇們了。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柺子銃

還有就是明軍的迅雷銃,這是明軍官員趙士楨參考奧斯曼土耳其抬槍模仿出來的,最多可達18管,長度為187釐米,但其重量輕,只有2。5公斤,也屬於明軍單兵火器。這種武器並不是單純的火器,亦可以當冷兵器,其外形酷似琵琶,在末端裝置了槍頭,可以劈砍敵軍,可以說是一器兩用。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迅雷銃

五雷神機和虎蹲炮也是明軍常用的火器,五雷神機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為對抗蒙古軍隊發明的,有三眼、五眼和七眼,有點類似於加特林機槍,需要兩個人一起操作,一人支架,轉動槍管,另一人瞄準射擊,其有效射程大約180米,是防禦蒙古軍隊的利器。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五雷神機

虎蹲炮,可以說是明代版的炮擊炮,是一種明軍的輕裝火器,由於火炮長度較短,所以射程不遠,只能用於山地作戰或者城防攻堅戰,如果說有什麼優勢,只能說是機動靈活,便於攜帶。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說了眾多的明軍輕型火器,我們也來看下明軍的重型火炮。說到火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明軍弗朗機火炮,這是明代正德年間仿照歐洲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其使用的炮彈並不是明軍傳統意義上的“實心炮彈”,而是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相較於一般的實心彈,其威力更勝一籌。這種火炮在明軍中裝備率較高,僅在1537年就達到3800門,並且該火炮有準星和照門,射擊精確較高,有效射程達到了500米,如果仰角發射,其發射距離能達到1公里之遠。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該火炮有三種類型,分別為大型的250釐米、中型的156釐米和小型的93釐米,炮彈從後膛裝填,一炮發射,其開花炮彈一下子可以蹦發出近500枚子彈,其覆蓋範圍可以封鎖60米寬正面,其威力之大,不言而喻。

再者就是紅夷大炮(清代稱為紅衣大炮),這個在後面介紹清代火炮重點說下,這裡我簡單說下,其和弗朗機火炮一樣,帶有準星和照門,其炮身較長,重達1。6噸,可以根據裝填火藥多少,控制其射擊距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火器的巔峰之作。

淺談古代中國火器發展史,其巔峰時刻並非明代(上)

紅衣大炮

奈何!明軍雖然裝備了當時較為先進的火器,但是其戰術思想仍沒有超越冷兵器時代的侷限性,裝備的火器只是為了輔助其他兵種作戰,並沒有真正想獨立發展其用途。加之明朝後期的吏治腐敗,國家財政崩潰,歷次對內、外戰爭總是敗多勝少。在與後金戰中,由於明廷決策失誤,爆發了吳橋兵變,導致明朝遼東局勢惡化,崇禎皇帝大怒,下令處死了登萊巡撫孫元化等人,從此代表西方先進的火器技術從此淡出了明朝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