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三讓國:話季札為什麼不做吳國國君

季札三讓國:話季札為什麼不做吳國國君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春秋吳王壽夢有子四人:諸樊,餘祭,餘眛,季札。數季札最賢,壽夢欲立為太子,季札不同意,於是立長子諸樊。

季札何許人也,相傳做過孔子的老師。

壽夢死,諸樊即位,諸樊想完成父親的心願,於是讓位給季札,季札不受:“作為長子您本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誰敢反對您呢?讓我做國君,這不是我應有的節操。”但是國人都推薦季札,季札沒辦法,拋棄了榮華富貴歸隱當農民去了。

諸樊臨死前授意弟弟們,按兄弟排行次序傳國,直至傳到季札為止,以完成父親的遺願。

但是諸樊只說讓弟,沒說弟是誰即位,留下隱患。

餘祭,餘昧相續去世,國位傳到季札,季札還是不接受,又逃了。於是立餘眜子僚為王。

季札三讓國:話季札為什麼不做吳國國君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季札讓位一走了之,再次埋下隱患,諸樊之子公子光不服:“既然叔父不願接受王位,那應該傳給我,不應該是僚。”於是公子光暗中招納賢士,準備造反。

吳國開始內亂,公子光收買專諸刺殺王僚,公子光即位是為吳王闔閭。

季札辭位出使中原各國去了,不做國君做外交部長還是可以的。

季札出使第一站便是禮樂之鄉——魯國。魯君一口氣給他演奏了二十幾首樂曲。每一曲,季札都以他淵博的知識與廣闊的眼界做出了準確的評價並判斷出處,使得魯君不敢再視吳人為蠻夷。

離開魯國到了齊國,他勸上大夫晏嬰:“快些交出你的封地和政權,齊國將有禍亂,政權很快就要另有歸屬。”果然,齊國欒、高兩家相互攻殺,晏嬰及早抽身得以倖免。

季札又到衛國,說:“衛國君子很多,因此國家不會有問題。”

到晉國,見晉國國君驕奢淫逸,預言韓、趙、魏三家將分晉。

季札三讓國:話季札為什麼不做吳國國君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北行路過徐國,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腰間的寶劍,但嘴裡沒好意思說出來。季札心裡明白徐君之意,但因還要去出使中原各國,因此沒把寶劍送給徐君。 出使歸來時又經徐國,這時徐君已死,季札解下腰間的寶劍,掛在徐君墳前的樹木之上方才離開。

季札所到之處,預言皆準,為什麼看不到自家禍亂將起,餘眛死傳位給他,他為什麼不接受呢?

季札在餘昧去世後就是合法繼承人,就算他不願意做國君的位置,如果作為長輩或者是作為法定國君還是一代聖賢,這時候他說話應該是有權威的,由他指定繼續人,不管這個繼續人是僚還是光,都是合法的,是不是也就不會發生後來公子光造反?

季札三讓國:話季札為什麼不做吳國國君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季札出使回來,見侄子光即位為吳王闔廬,他一點也不驚訝,也沒有憤怒,很平靜地接受了現實:“都是先君的子孫,誰做國君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侍奉生者,都是天命的安排。”去僚的墳前哭了一場,就回到了現任吳王身邊。

是不是說明季札已然預見這種結果,早已看破命數,知道吳國必有此劫,所謂天機不可洩,誰也沒辦法改變。

他們的祖先周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最賢,關鍵是還有一個德才兼備的兒子昌,太王想傳位給昌,於是就立季歷為王,兩個哥哥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文身斷髮逃往荊蠻,季歷沒有推辭,後傳位給昌,是為周文王,開啟文武盛世!

季札有德有才,國人擁護,所謂仁者當仁不讓,為什麼他寧願看到親人自相殘殺而不擔當起國之重任呢?

季札志不在國,而在遨遊於天地之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