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給後主劉禪,即這篇《出師表》。全文既沒有華麗辭藻堆砌,也沒有引經據典說教,唯有一片真心,表達諸葛亮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

可是諸葛亮的雄心壯志最終未能實現,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後病死五丈原,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劉備在世之時幾乎百戰百勝的諸葛亮為什麼北伐失敗了呢?有以下幾點原因,可以說是神仙難救。

一:不得人心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蜀漢政權可以說是劉備一手建立起來的,他是蜀國的精神支柱。劉備死前,讓自己的兒子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並交代他要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對待他。諸葛亮也在劉備彌留之際表明自己的忠心。

劉禪剛開始即位的那段時間,諸葛亮沒日沒夜為國事操勞。

雖說造成劉備身死的根本原因正是東吳的夷陵之戰,但諸葛亮心知,此時不能再與東吳交兵,反倒是派人與其結盟。這既可以鞏固一方,也可以安撫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的軍民。

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蜀漢的實力稍微恢復了一些,表面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但是諸葛亮也明白,劉備一死,蜀漢的分裂在所難免。首先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舊部,這一部分人都是劉備最為依仗的勢力,在蜀中都有極其重要的職位。接下來便是劉備攻下益州之後的益州官員,他們多來自劉璋跟張魯的舊部。勢力最小的才是蜀中舊部。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劉備在世之時,各方勢力尚能統一協作,相互之間也能和睦相處。可是劉備死後,三方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這時候的劉禪剛剛即位,在朝中並無威信,自然難以維繫各方勢力,只能放任矛盾不斷擴大。

蜀國的內部矛盾導致諸葛亮無人可用,“揮淚斬馬謖”便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人心不和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之一。

二:不得天時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劉備是漢室正統,他嘴上整天說匡扶漢室,天下人只會說他仁義。但是劉備死之後,除了諸葛亮之外,很少有人想去完成他的遺願。

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他們二人共同走過了二十年風雨。劉備死前除了託孤給諸葛亮,還把匡扶漢室的擔子交到了他的身上。其他人根本不會理解兩人之間的感情,自然沒有諸葛亮那般北伐的決心。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率軍接連拿下了數座城池,這似乎讓蜀漢滿朝文武看到了希望,舉國上下都興奮不已。

可是好景不長,常年待在諸葛亮身邊的馬謖鎮守街亭的時候,面對曹軍死搬兵書聽不進人言,致使街亭失守。

諸葛亮雖然惜才,但此刻的蜀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蜀軍了,為了安撫眾將,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北伐也要暫停,原本得到的城池不得不重新還給魏國。

即使如此,回國休整幾個月之後,諸葛亮又向劉後主提出了北伐。由於上次出兵失利,滿朝文武堅決反對第二次出兵,在大臣們的諫言之下,劉禪也漸漸不支援諸葛亮北伐了。

在蜀國其他人看來,曹魏雄踞北方已久,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均比蜀國強盛,此時出兵北伐是自取滅亡。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再者來說,連年的戰爭讓蜀國的軍民早已疲憊不堪,他們渴望著休養生息,對戰爭厭惡至極。《三國志》中有言:“諸葛亮連年徵兵,許多的地方根本湊不夠人數,許多計程車兵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就偷偷溜走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此時北伐確實不是時候,可謂不得天時。

三:不得地利

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屢戰屢敗?有這幾點,誰也難以取勝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這正是橫亙在諸葛亮北伐面前的最大難題。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戰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諸葛亮想要北伐必須要走蜀道。

川蜀之地地勢險峻,山路居多,糧車只能緩慢通行。因此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稍微減輕了運糧的難度。

可是雖然這個發明有點效果,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三國志》中有記載:“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由此可見,糧草不濟是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最重要的原因。

結語

中國自古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說法,用來形容成功之路上的三要素。可是諸葛亮北伐,三者皆缺,即便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註定其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