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兩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並且在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人在位的時候,兩國之間的矛盾達到了最大程度,直至越國滅掉吳國這矛盾才算結束。那麼,吳國和越國之間的矛盾是從何而來呢?這還要從吳國建立之初說起。

當初西周太王想立季歷為繼承人,以便季歷可以傳位給姬昌。此時為了成全太王的意願,太伯、仲雍就逃奔到荊蠻,文身斷髮(荊蠻人的打扮),以表示不可以繼承君位,來避讓季歷。其中,太伯就是吳國的創始人。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太伯和仲雍的出走只是一種戰略佈局,目的是為了蠶食殷商的國土,進一步削弱殷商的實力。果然,太伯建立吳國之後,殷商的實力被進一步壓迫,最終被西周所滅。

但是,太伯建立吳國並不是很順利,因為當時盤踞在荊蠻之地的是夏朝少康的後裔——越國。兩國逐漸發展壯大,自然而然的就會起摩擦。吳王闔廬繼位的時候,常和越王允常發生戰爭,相互結下了最初的怨恨。等到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吳國趁著越王發喪之機又開始攻打越國。

越王勾踐為了擊敗吳國軍隊,就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步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國的軍隊都看愣了,完全不知道為何會發生這種詭異的情況。結果越軍趁著吳國軍隊愣神的時機襲擊吳軍,吳軍被打敗,吳王闔廬也因箭傷而死。在臨死前,吳王闔廬對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越國。”自此,兩國之間就此結下了不死不休的仇隙。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吳王夫差即位後,馬上開始勤練士兵,為將來征伐越國做準備。越王勾踐得到訊息後,覺得不能再等下去了,如果吳國的軍隊訓練好了,自己豈不是坐等捱打?於是執意攻打吳國。范蠡勸諫勾踐說,發動戰爭是背離道義的事,爭強鬥狠是處事中的下策,不能攻打吳國。但是勾踐依舊固執己見,討伐吳國。

吳王夫差聽到訊息後,動用所有精兵銳將迎擊越軍,在夫椒打敗越軍,並將勾踐殘軍圍困於會稽。最後勾踐求和稱臣,吳王夫差同意了請和。

這是吳王夫差此生做過的最愚蠢的決定。

伍子胥進諫說:“現在不滅掉越國,以後一定要後悔。”但吳王不聽,最後赦免了越王,撤兵回去了。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越王勾踐回國後,勤勞刻苦,深思熟慮,臥薪嚐膽。他親自耕田種地,他的妻子親自紡紗織布,吃飯時沒有很多的肉食,穿衣時不穿華麗的衣服,放下身份禮賢下士,優厚地接待賓客,救濟窮人悼念死者,與老百姓同勞共苦。越國因此富庶了起來,勾踐便打算找吳國報仇。此時吳國正在攻打齊國和晉國,又滅了楚國,趕走了楚昭王。鑑於當前形勢,勾踐便採用了逢同的建議,先不對吳國發動戰爭,而是與齊、晉、楚聯合,等到越國吳國疲憊時去進攻。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吳王夫差十四年春天,吳王北上在黃池與諸侯會盟,想要稱霸中原以保全周王室。此時吳國的精兵都跟隨著吳王赴會了,只有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國都。於是勾踐就派熟悉水戰計程車兵二千人,訓練有素計程車兵四萬人,近衛部隊六千人,各類技術軍官一千人,攻伐吳國。吳國軍隊戰敗,殺了吳國太子。

吳國正在與諸侯會盟,怕訊息走漏被天下人知道,就派人和越國講和。因為吳國的實力尚在,越國就同意了吳國的求和。但僅僅四年之後,越國又攻伐吳國。吳國因為連年攻打齊國和晉國,精銳部隊早就沒剩多少了,因此戰敗,吳王夫差也得到了和當年勾踐一樣的命運,被圍困在了姑蘇山上。結果這次勾踐沒有心軟,直接平定了吳國,夫差也自殺殉國了。

吳國和越國的恩怨是怎麼來的?早在周朝建立之前就埋下了隱患

勾踐平定吳國之後,領兵北渡淮河,跟齊國、晉國諸侯在徐州盟會,進獻貢品給周王室。周元王派人賜給勾踐祭肉,冊封勾踐為諸侯的霸主。

實際上,為了擴張,吳越兩個國家最終肯定是要打起來的,但是因為夫差太過於心軟,處在強勢地位卻沒有果斷除掉後患,因此導致國家覆滅。如果夫差和其父親闔廬一樣,是個殺伐果斷的人,越國早就滅亡了,吳國也不至於落到了如此境地。另外,吳國雖然強大,但是夫差好戰,國家在不斷地征戰中實力被削弱,這才給了越國機會。試想,如果夫差可以在會稽之圍的時候就滅了越國,吳國就不會這麼早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