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萬人敵裴元慶的親弟弟智勇雙全為大唐平定西域

唐代名將裴行儉,字守約,作為《王者榮耀》中百里守約的原型,確實很“準”:看人準、料敵準。裴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裴行儉出身於赫赫有名的河東裴氏,他的父親裴仁基是隋末大將,兄長裴行儼也是一員猛將,號稱“萬人敵”,是《隋唐演義》中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儉時值少年,父兄死於隋末戰亂,自己則因年幼倖免於難,依靠祖上的蔭庇得以在大唐初期的太平盛世中學習鍛鍊,在皇家最高學府弘文館就讀。

隋唐萬人敵裴元慶的親弟弟智勇雙全為大唐平定西域

這裡的學子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世家大族的青年才俊,哪一個都家世顯赫,他們一個個英氣勃發、只需在弘文館研修兩年,鍍一鍍金即可到地方赴任,為大唐建設貢獻力量。可裴行儉卻是個例外,在弘文館一蹲就是好多年,每天泡在書堆裡。宰相房玄齡看裴行簡這架勢,忍不住過去問他為什麼喜歡在這裡耗時間。裴行簡從容答道:“隋室喪亂,家乏典籍,館有良書,控討未遍,故少留耳。”房玄齡沒想到一個青年能如此沉靜好學,驚歎道:“驥子志氣凌雲,當一日千里。”後來果然如房玄齡所言,厚積薄發的裴行儉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遊歷,最終為他將來的名將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唐時期,王、楊、盧、駱引領大唐文風,後世稱為初唐四傑,在大唐的文壇政壇獨領風騷,可裴行儉卻對意氣風發的四人很不看好,甚至說“才名有之,爵祿蓋寡。 楊應至令長,餘並鮮能令終。”意思是除了楊炯能做個縣令之外,其他人都不能善終。結果四人的結局真的如其所料:王勃天縱英才卻鬱郁不得志,最終在渡海時落水驚悸而死;楊炯死在盈川縣令任上;盧照鄰因患頑疾不能治癒,投水自盡;駱賓王因公然反對武則天被處死。

隋唐萬人敵裴元慶的親弟弟智勇雙全為大唐平定西域

當時的大唐名將蘇烈蘇定方名噪一時,其軍事才能世所罕匹。功成名就的蘇烈笑傲江湖慣了,唯獨對裴行儉青眼有加,“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遂將自己的兵法傾囊相授,得到蘇烈真傳的裴行儉也將開啟他強無敵的大唐名將之旅。

儀鳳二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連同吐蕃想要進犯西域。大唐秘密打探到這一訊息,裴行儉卻建議不要打草驚蛇,以送波斯王子回國為幌子,路過西域再見機行事。唐高宗素來倚重裴行儉,並將這一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他。

阿史那都支密切關注裴行儉一行的動態。沒想到裴行儉率領的大唐使團走走停停,十分悠閒。突厥人探聽到這一訊息,便放鬆警惕起來。裴行儉到達西域後,各個部落酋長都來為他接風,大唐使團瞬間拉起了上萬人的打獵隊伍。裴行儉一反常態,帶領各部酋長的打獵大部隊急行軍,朝著阿史那都支的營帳狂奔而去,並將其活捉。一場叛亂陰謀得以平息,裴行儉在附近的碎葉城立碑紀功,率眾凱旋。

裴行儉用智慧輕鬆地消弭了一場兵災,拯救了上萬人的性命,節省了不計其數的國家財力。唐高宗盛讚道:“行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

隋唐萬人敵裴元慶的親弟弟智勇雙全為大唐平定西域

調露元年,西域烽煙又起,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叛,聚眾數十萬。高宗任命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兵30餘萬。裴行儉手握大軍卻仍精於用計,他派一隊老弱殘兵假裝押送三百糧車明晃晃地走在路上,突厥騎兵看到這麼大一塊肥肉,果斷劫走了糧車,正當他們準備卸下戰利品時,藏在車上的大唐勇士突然鑽出來,殺突厥一個措手不及,而早就埋伏在外圍的唐軍也殺了出來,一戰打敗突厥。阿史德溫傅見對手來勢洶洶,靠騎兵遊擊作戰也敵不過老謀深算的裴行儉,於是沒有其他選擇的阿史德溫傅率領大軍和唐軍決戰。結果突厥人在正面戰場上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裴行儉帶領唐軍迅速安定西域。

裴行儉能料敵制勝,最關鍵的還是他善於洞察人心,所謂“知己知彼”,無論是計擒都支,還是大破阿史德溫傅,都是看穿了敵人的心理,宏觀上拿捏了敵方的行動軌跡,從而制定適宜的策略,達到百戰不殆的目的。乾隆皇帝稱讚裴行儉:“行儉於當時,固為諸將巨擘。”宋代遴選古代七十二名將配享武廟,裴行儉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