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貞觀之治”後,朝臣們認為大唐會順著原本規劃的路線繼續穩步發展,但是武則天的出現,打破了朝臣們的認知,也打斷了大唐原有的發展道路。

從後宮到朝廷,武則天完成了以前後宮嬪妃們完全不敢想的事情:從侍奉皇帝到自己成為皇帝,由此足見武則天的雄心壯志。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武則天

繼承李世民留下來的盛世後,武則天用自己的方式,對這個龐大的帝國加以改造,無論是革除弊政還是採用新人,武則天都試圖繼續維持著這個朝代本該有的盛世。

因為她知道,從名義上,自己並不能服眾。若想要收穫朝中眾人的肯定,那就必須做出功績,以此來向舊朝老臣們證明,她武則天並非篡權惡人,而是力挽狂瀾,重振盛世的女皇。

只是,武則天上位後,不僅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並且在朝中任用一大批新人,這些舉措在舊朝元老看來,無異於篡權奪位。因此,他們內心懷著對武則天的不滿,時刻尋找機會,推翻武周政權。

時間來到武周統治的晚年,武則天與其他皇帝一樣,面臨著立儲君的問題。也就是在此時,武則天身為女皇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首先,身為李氏的皇后,武則天的兒子終歸為李氏,若是將儲君之位交給自己的兒子,這便意味著皇權又交還給了李唐。而與武則天血緣關係最近的兩個武氏繼承人,一個是武三思,另一個則是武承嗣。

明明有這兩個選擇,為什麼武則天不願意將皇位傳給這二人,而是交給了李氏呢?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共同瞭解武則天這一選擇背後的原因。

千古女帝,穩坐皇位

作為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與歷史上其他嬪妃是完全不同的。究其原因,大多要源於她自身坎坷的入宮經歷了。

出身於開國功臣世家的武則天,原本可以像其他貴族家的大小姐一樣,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家,與另一個家族顯赫的公子成婚,生兒育女安享一生。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武則天

可是,命運往往就是這麼有趣。在武則天十二歲時,他父親武士彠不幸去世,原本平靜的家庭突然陷入了爭鬥之中。武則天的幾個堂兄為了爭奪利益,多次騷擾武則天一家的正常生活,甚至於對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動手動腳。

楊氏難以忍受他們的無禮行為,於是就帶著武則天,從武士彠任職的荊州搬回了長安。

兩年後,武則天十四歲。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武氏有一個十四歲的女子,體態優美,容貌姣好,便想要召她入宮。武則天得知這一訊息後,向自己的母親彙報。楊氏雖然不捨女兒進宮,但帝命難違,楊氏無奈只能不捨落淚。

但武則天卻毫無難過之態,她對自己的母親說:“能夠侍奉陛下,這其實是我的福氣,怎麼還需要哭哭啼啼呢?”就這樣,武則天別過自己的母親,入朝服侍唐太宗李世民。

儘管武則天是受到李世民欽點才進入後宮的,但她並沒有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對待,她與其他剛入宮的妃子一樣,等待著皇帝有幸看到她的那一天。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李世民

但當時的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後,對另一個妃子寵愛有加,甚至幾度想立這個妃子為皇后。只是在眾大臣的勸阻下這才作罷,但這位妃子也為李世民生育了一個皇子。

瞭解到這些的武則天知道,自己想要受到皇帝寵幸,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於是武則天就開始在宮中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成熟的那一天。

所以,原先積極尋求機會的武則天,在宮中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從鋒芒畢露到不露鋒芒。但武則天明白,她必須要尋找一個機會,一個能讓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

之後,武則天在宮中默默做了十餘年的才人,這十餘年間,她一直堅持做的只有兩件事:完善自我和另尋出路。正因如此,在宮中其他妃子勾心鬥角,地位起起落落之時,武則天仍然只是地位較低的才人。

後來,李世民駕崩,依據宮中規矩,未育有皇子的部分妃子要被迫進入寺廟,削去頭髮,做一個尼姑。但正是在寺廟中的這段時間,武則天被當時的唐高宗李治看上,兩人之間慢慢有了感情。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唐高宗李治

隨著兩人感情逐漸濃烈,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自然也察覺到了兩人關係的密切,但當時的王皇后正與宮中的另一個妃子蕭淑妃鬥爭,於是王皇后提出了將武則天納入宮中的建議。李治聽到後,自然是滿心歡喜,很快武則天便再度進宮,成了李治的愛妃。

進宮之後的武則天自然備受寵幸,不僅很快就奪走了皇上對蕭淑妃的寵愛,更讓原本就不受寵愛的王皇后更受冷落。

說到王皇后,當時的王皇后是被當時的朝中重臣長孫無忌指定與皇帝成婚的。說到底,這樁婚姻的本質還是與政治博弈有關,李治自然不喜歡。正巧碰上武則天入宮,李治就一直在想,能否讓武則天取代王皇后,成為新的皇后。

武則天自然也知道李治的想法,於是暗地裡挑起了與王皇后的鬥爭。鬥爭的結果顯而易見,為了表示對武則天的寵愛,王皇后被廢,武則天順理成章當上了皇后。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蟄伏十幾年,從小小的武才人變成武皇后,在許多人看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但在武則天看來,這還不夠,她的內心,已經開始渴求更大的權力。

一朝天后,終成一代女帝

一個妃子入宮後,能夠取代正宮最終成為皇后,這在一般妃子看來已經算是巔峰了,但武則天並不滿足。掌管後宮並不是她的理想,或者說,她想要掌管的,不僅僅是後宮。

於是,每當李治寵幸武則天的時候,她都會有意無意地抱怨,名為希望陛下能夠給予她更多地寵愛,實則希望能夠執掌朝政。李治為了表達他對武則天的寵愛,最終加封她為天后,允許她與自己一起處理朝政。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但李治這麼做,也有自己的原因。他害怕以自己的能力,難以與朝中諸多老臣所組成的勢力相抗衡,於是他讓武則天與他一起執政,表面上是對武則天的賞賜,實際上也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但武則天並沒有察覺到這些,當她手握朝政的那一刻,她的內心興奮而又不安。

興奮的是,自己蟄伏了十幾年,終於等到了掌握大局的這一天;不安的是,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處理朝政的皇后,她擔心大臣以及後世人的評頭論足。於是,武則天暗地下了決心,處理好每一件政事,不予後人評頭論足的空間。

於是,武則天在後宮內,積極打壓以蕭淑妃和王皇后為代表的嬪妃,以保證自己地位的穩固,另一方面積極處理朝政,與李治協商後最終將長孫無忌等人貶黜,保證大權在二人手上。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長孫無忌

此時的李治,只是將武則天作為自己在朝廷中的得力助手,所以對武則天也越來越放心,這也給了武則天更多進入朝政的機會。但李治沒想到,自己的種種行為,竟會給自己的兒子,乃至整個李唐都帶來危險。

在李治二人處理掉朝中老臣的第二年,李治突然發病,病情嚴重難以處理朝政,於是武則天順理成章地接過了朝政大權。但在那個時候,武則天對朝政的處理意見尚且還需要李治同意,二人在這一階段多有分歧,但對於大事的最終決定權還是掌握在李治手上。

在處理朝政的過程中,二人分歧越來越多。就在此時,李治突然發現,武則天從原本的沉默少言、溫良恭儉逐漸變得作威作福、處事果斷。那一刻,李治擔心皇帝位置不保。

正逢宰相上官儀上疏諫言請求廢除皇后,李治採納宰相意見,由宰相起草詔書,想要廢除武則天的皇后位置。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上官儀

正在二人準備之時,此事忽然傳入武則天之耳。得知此事後,她果斷來到李治面前哭訴,一字一句表明自己的忠心,李治擔心武則天會做出什麼出奇的舉動,於是哄她道:“我從來沒有這麼想過,這都是宰相上官儀的主意。”

在這之後,武則天意識到:朝中的官員已經對她有了戒備之心。此時正逢李治病情加重之時,為了保住自己的大權,武則天垂簾聽政,對大小朝政都要仔細過問。

幾年以後,李治自知命不久矣,想要將皇位禪讓給皇后武則天,這一想法自然被當時的許多大臣否決了。武則天聽聞此事後,對朝中許多大臣都心懷不滿,於是借修書為名,逐漸分割宰相等人的大權。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做完此事之後,武則天自知,此事若成,自己就將成為千古第一女帝,若此事不成,自己便會被安上禍國殃民的罵名,永世不得翻身。但開弓沒有回頭箭,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武則天還是決定,既然走上了這條路,那便一條路走到黑吧。

在這之後不久,唐高宗李治駕崩,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李治遺詔中還寫到,若軍國大事不能決斷,則由太后武則天負責。雖然詔書如此,但朝中大臣都知道,如今的朝堂早已被武則天一手掌控,她終於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唐中宗李顯

現在的武則天,離成為皇帝,事實上就只差了一個名分。

武周十四載,最終重歸李唐

沒過多久,武則天刻意安排了一系列奇異事件,而其目的十分簡單:向全天下證明,我武則天才是順應天意的天子。於是,在武則天的一手安排下,唐中宗李顯“自請”改姓為武,由皇帝變為皇嗣,武則天順理成章登上皇位,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

成為皇帝之後,武則天的改革更加大刀闊斧,不僅任用新人,並且革除弊政,在諸如科舉的許多方面採取了更為合理的政策,整個國家不但沒有陷入混亂,反而更好的繼承了“貞觀之治”以來的盛世。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即便功績如此,武則天仍擔心人們對她的評價。為此,她採取了許多措施:重修明堂、登嵩山封嶽、鑄九鼎等。在這些措施下,人們對武則天的評價越來越好,許多人都認為她雖然皇位來路不正,但功績仍然值得肯定。

時過境遷,武則天的晚年面臨著一個皇帝們都要面臨的問題:立儲君。

由於武則天身為女皇,自然不能像其他皇帝一樣立皇子,那麼她的選擇就只有兩個,一是自己與李治的兒子,二是自己的兩個侄子。若是立李氏,這無異於將辛苦獲取的皇位拱手相還,但若是立自己的侄子,二人與其並無過多血緣關係,並且二人的能力不足以承擔皇位。

正在武則天為此事煩惱之際,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秘密進言道:“自古以來,皇帝之位沒有傳給異姓後代的道理,武家的皇位自然應該傳給武家的後人。”武則天深以為然,決定立武承嗣為太子。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武承嗣

這一訊息很快遍佈朝中,朝中分為兩派,一派決定以兵力要挾,強制武則天將皇位還給李氏,而另一派則積極向武則天進言,希望能夠讓武則天主動立太子李顯。

其中,狄仁傑對武則天上諫道:“李顯是您的兒子,如果您立李顯為皇帝,他可以將您以母親的身份供奉在廟堂,但如果您執意要立武承嗣為皇帝,自古以來還沒有聽說過侄兒給姑姑立牌位的事情。”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吳郡名賢圖傳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武則天聽完後,認為此言不虛,再加上她對這兩個侄子的能力實在相信不過,最終武則天立詔,封李顯為太子,這意味著皇位回到了李氏的手上。

在這之後,武則天不再過問朝政,直到她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寫在最後

後人對武則天的評判與詬病,大多意在抨擊其取得皇位的不正當手段,而對於武則天的讚揚,也來自於她在位期間的英明決策。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直到皇帝制度結束,歷史上也僅僅只有武則天這一位女皇帝,足可見武則天的能力。

如今的歷史學家們對於武周的統治,大多會用一句話來描述:上承“貞觀”,下啟“開元”,而“貞觀”和“開元”分別指兩個盛世,將武則天時期的統治與這兩個盛世相提並論,也可以品味出後人對於武周統治的讚譽。

武則天曾想越子傳位給侄子武承嗣,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穩嗎

尤其是到了暮年,面對如何立儲的問題,武則天更多還是從國家大局出發,選擇了更有能力的李顯,而不是自己家族的武承嗣。若是最後由武承嗣即位,我們無法推算原本的盛世會變成怎麼樣,但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這絕對不是面對儲君問題的最佳答案。

無論武則天是通過了怎樣的手段取得了皇位,我們仍應該客觀看待武則天的功績,從而對這位千古第一女帝做出完整而全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