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要了解這個問題,須認識一位在中國教育史上,他是政治上的不得志卻成就了他的教育家之名,繼孔子之後私學辦學規模最大的教育家,他足涉大江南北,弟子廣佈天下。歷史是清白的,賬可以這麼算: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馬融,字季長,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和教育家。扶風茂陵人,即現在陝西興平縣人。馬氏是東漢著名外戚豪族之一,家族的興起始自馬融從祖馬援。馬援祖上在邊疆問題上立過戰功,馬援也曾在西北邊塞長期放牧,而且有著一定影響勢力,因而東漢建立後,馬援主要為光武鎮撫邊疆民族,被封為新息侯和伏波將軍。馬援死後雖遭人誣陷,但不久便洗清冤屈,其女也被選入太子宮,後因德行出眾被明帝冊封為皇后,史稱明德皇后。馬氏從軍功豪族一躍成為外戚,勢力達到了鼎盛。

馬融就生於這樣一個個家族,他是馬援兄馬餘之孫。其父馬嚴少時從中原楊太伯講學,專心墳典,曾受詔留仁壽闥,與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註記》。遺憾的是,到了馬融時,馬氏家族因為明德皇后的去世以及新的外威家族的興起而逐漸走向沒落,已經完全喪失了曾經為外戚豪族的輝煌和優越感。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馬融歷經安、順、衝、質、桓帝五朝,《後漢書》 載其“為人美辭貌,有俊才”。他少時師從摯恂遊學,在其門下博通經籍。摯恂為當時名士,不應州郡徵聘,隱居南山,收授生徒,名聞關西。摯恂愛其才華,以女妻之。

馬融俊才善文,因上《東巡頌》受安帝賞識,召拜即中。後受梁商薦舉,為從事中郎,轉武都太守。當時朝廷出兵西羌不利,馬融上書請求出徵,未被採納,其上書之言後皆應驗。從中頗見馬氏家族的家風和馬融在邊疆問題上的卓識。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漢桓帝時馬融被任命為南郡太守,其治所就在今荊州城。馬融在此理政恤民,設帳講學。但因馬融捲入梁氏家族爭鬥,忤逆外戚大將軍梁冀,梁冀便指使人誣陷馬融在南郡收受賄賂,從而罷了他的官,把他流放到邊疆朔方郡。後來,桓帝大赦天下,馬融才得以從流放地回來,重歸朝廷,復拜議郎,再次著述東觀。最後他以病辭官,告老還鄉,在家授徒至終,享年88歲。

馬融頗有文采,為馬氏家族文學成就最高者。史書贊日:“崔瑗、馬融以文章顯”,“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其婿袁隗稱馬融“學窮道奧,文為辭宗”。劉勰《文心雕龍.才略》也評日:“ 馬融鴻儒,思洽識高,吐納經範,華實相扶。”他一生著作頗豐,“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 《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又《隋書.經籍志》著錄:“後漢南郡太守馬融集九卷。”據嚴可均《全後漢文》,馬融現存作品二十篇。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馬融性格耿直,達生任性,從政時經常上書言事,但都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只能把自己的才華寄情於子弟教育和文學創作之中,沒想到政治上的不得志卻成就了他的教育家之名。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故鄉,馬融都能杏壇絃歌,絳帳傳薪。他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吸引了潛心向學的莘莘學子,他在傳道、授業、解感的教育領域,獨樹-幟, 鑄造了別樣的人生輝煌。

公元151年,桓帝元嘉元年,馬融出任南郡太守,自此與荊州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漢代教育體制系統大體形成,有官學和私學之分。官學又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之分,地方官學多負責啟蒙教育和經學的初級學習。民間私學亂學範圍則更為靈活寬泛,既有初級的蒙學教育,也有程度相當於太學的經師收徒講學,這完全取決於經師的名譽聲望及經學成就。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馬融才高博洽,注經廣泛,為世通儒,許多學子慕名求學,馬融為官之餘,便設臺授徒。史稱其“教養生徒,常有千數”,學生規模相當可觀,可謂當時規模最大的私學。

馬融應該是個貼近塵世,他應該也是一個富有文藝氣息和浪漫情懷的人。“善鼓琴,好吹笛”,“不拘儒者之節”,喜歡奢華的生活,因此他的授學便與其他經師截然不同,“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試想弟子一一排排,手握書卷,列於臺下,馬融獨坐高臺,施絳紗

,對五經之義娓娓道來。他的身後是列女琴瑟,音樂蒙繞於師生經書的誦讀之間,古樹、陽光、清風、音樂,這是種何等 的浪漫和超然!寓教於樂也罷,厚生愛安也罷,涿郡的盧植、北海的鄭玄都拜其門下,在他之後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大家。他的族孫馬日殫也後繼其學。後世也便流傳下“絃歌不絕,千古流芳”的佳話。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馬融生徒眾多,依一人之力對上乾弟子一一面授是不可能的,他便

“弟子以次相傳”,對教學方式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他讓他的入室高徒,做他的教學助手向下面的弟子傳授細識,這種教、學、傳、幫、帶的教學方法,不僅節約了教育資源,而且擴大了教育人群,,無疑在中國經學的傳播史,教育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當然,雖然馬融親授弟子甚為有限,但是歷史相傳馬融在教學和學問上是積極認真的。為規範教學秩序,馬融制定了授業弟子應該遵守的嚴格學規。課堂聽講不許交頭接耳,大聲喧譁;不準貪看歌舞,精力旁騖:所留作業,要按時獨立完成等。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傳說有一次某弟子違犯學規,馬融親執草秸怒笞。血染草精之後,擲之於地,秸稈立時復活,開花結果。人以為奇,便將這草稱為“傳薪草”。“絳帳傳薪” 一詞,也就流傳至今,因馬融“絳帳授徒”的影響十分深遠,“絳帳” 已昇華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象徵,為後世文化人傾慕和讚賞,由此形成典放,被後世文人騷客廣泛使用。““絳帳待坐” 比喻學生

授業

,“絳帳授徒” “絳紗坐賬”。比喻老師設立講座教育弟子,“絳帳”“絳紗幃”“絳幃” “絳紗” “馬融帳”“馬帳”“扶風帳”等指代教師傳教授業的地方。這些詞語都反映了人們對作為教育家的馬融的尊崇和讚美。

馬融性格耿直,達生任性,從政時經常上書言事,但都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只能把自己的才華寄情於子弟教育和文學創作之中,沒想到政治上的不得志卻成就了他的教育家之名。無論在荊州,還是在故鄉,馬融都能杏壇絃歌,絳帳傳薪。他以自己廣博的學識,吸引了潛心向學的莘莘學子,他在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領域,獨樹一幟,鑄造了別樣的人生輝煌。

你知道古代人們是如何上學的?

凡其講學之處,都有遺蹟存留,如荊州的絳帳臺外,陝西扶風有絳帳中學等等,這些歷史遺存,儘管歷盡滄桑,時逾千載,但都在傳遞著一個恆定的資訊——為弘揚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而繼火傳薪的一代教育大師,功業不朽,英名長存!

“絳帳授徒”對於我們的現代教育來說,有沒有什麼更新的啟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