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曲阜孔廟祭孔大典

凡事“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對個人乃至國家來說都可謂顛撲不破的真理。對看重名分以及文化正統性的古代中國來說,王朝是否取得正統是衡量其統治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得國不正”的王朝一般被認為是短命的,例如橫跨亞歐大陸的巨無霸帝國元朝,便在建立不到100年時即被起義軍推翻。元朝教訓未遠,同樣以異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也著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面對此種情況,清帝的做法要高明得多,他們開始從文化層面著手解決。

一、祭孔與正統

自孔子去世之後,祭祀孔子便開始在魯國出現。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就成為中國後世的正統思想。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成為歷代帝王登基後所祭拜的重點物件。作為帝國文化的“代言人”,孔子在身後享受到了身前無論如何也享受不到的待遇,但此時的孔子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形象,而成為帝王用以約束讀書人,以及塑造帝國正統性的工具。可以說,是否認同以及掌握儒家文化,是衡量封建政權是否具有正統性,以及區分“夷夏”的最核心的標準。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

怎樣才能表達出對儒家文化的認同,並藉此塑造政權的正統性呢?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舉行祭孔儀式。自宋代開始,祭孔儀式一躍升格為國家層面的祭祀活動,由皇室直接操控掌管。

二、清帝與祭孔

在今人看來,滿族與漢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若將歷史的車輪倒回到幾百年前,在漢族人眼中,滿清卻是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的。他們面臨的問題與幾百年前的元帝國一樣,那就是如何使這座有著數百萬平方公里國土,一億以上人口的巨大帝國對滿清表示認同。在全國推行剪辮政策時遭遇的強烈反抗,已經使清政府見識到了強制性政策所帶來的巨大威脅,要想真正使新生政權得以永固,必須從文化方面著手,而祭孔則成為清初帝王所採取的重點措施。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滿人入主中原

順治皇帝即位第一年,時任山東巡撫方大猷便向順治皇帝建言說,建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尊崇聖者,他提及的聖者就是孔子。既然清王朝選擇了順應中原文化的道路,就必然要透過祭孔儀式來建立起其與中原文化的聯絡。自順治二年至順治八年,儘管順治皇帝並未親自趕赴孔廟進行祭拜,但卻先後14次派出禮官前往孔廟祭祀,以表示對孔子的尊崇,也藉此表明清帝自此不再只是滿人的皇帝,而是天下人的皇帝。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順治

順治不但多次派人前往孔廟祭孔,還撥出大量錢款與工匠對孔廟等建築進行大規模整修。除此之外,清朝還在明朝祭祀規格的基礎之上,不斷對祭孔規格進行“升級”,至光緒時期,祭拜孔子甚至要用到數位大學士、尚書與侍郎亦或是親王,可以說其規格遠超歷代祭孔。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北京孔廟

歷代王朝的皇帝雖然十分重視祭孔儀式,但他們大多不會親自趕往孔廟進行祭祀,就如同順治時期一般。但順治之後的數位帝王,尤其是雍正皇帝,開始打破傳統的規矩,雍正認為尊崇孔子甚至比尊崇帝王更加重要,他將皇帝“幸”孔廟改為“詣”孔廟,將自己擺在了與孔子同等的地位上。也正是自雍正開始,清朝確立了皇帝親臨孔廟進行祭祀的制度與慣例。乾隆繼承了雍正時期的祭孔制度,他不但拜謁孔子,還實行了“二跪六拜”禮,皇帝向孔子“跪拜”,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也是孔子享受到的最高規格的待遇。這看似“違禮”的舉動,卻反映出清帝對祭孔禮的重視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乾隆皇帝

三、祭孔即是“真理”

祭孔在歷代都是大事,但在清代其規格達到了帝制社會的頂峰。這自然不能說明清代比歷代王朝都要尊重文化與禮教,也不能說明清代的皇帝都是熟讀儒家經典的聰慧之人,他們在祭孔儀式上的一舉一動,其實都在傳達著特殊的政治語言。在古代中國,王朝統治者不但要獲得實際上的統治權即“治統”,還要獲得道義上的正統性即“道統”,若只有治統而無道統,那這個政權即使在軍事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但在文化上卻依舊是個“失敗者”,就如同金對南宋一般。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金朝

清帝對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因此對治統與道統同樣重視,正如康熙所言:“朕惟道統與治統相維,作君與作師並重。”他清楚地看到“道統”的重要性,並希望能夠治、道合一,從而徹底完成清王朝對天下的統治。乾隆皇帝多次南下江南一事為人所熟知,許多人也透過《還珠格格》而瞭解到乾隆曾多次趕往山東,但為人所不熟知的是,乾隆曾八次前往曲阜孔廟,進行祭孔大典。乾隆繼承其祖父的想法,認為道統與治統應當是合二為一的,但又在其祖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治統解釋為是“原於道統”的存在,事實上更加突出了道統的作用。那為何要突出道統的作用呢?就是要透過祭拜中華文明的核心——儒家文化的創制者孔子,以將清王朝的道統與前代相續接,以此表明滿清不是數千年中華文明的中斷者,而是文化的順承者與發揚者。

祭孔背後的帝王權術,清代帝王選擇高調祭孔,一招贏得天下漢人心

乾隆在山東德州

文史君說

在一兩百年前的中國,在清帝國內,孔子是最為尊貴的文化象徵,不尊孔子即不為正統,因此清帝只能在祭孔儀式上不斷加碼,甚至有跪拜孔子的超常規舉動,以獲得統治的正統性。祭孔儀式今猶在,但其文化意義卻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而大打折扣,甚至有淪為地方性儀式的風險。這不得不說文化是順從於時代的。

參考文獻

商鴻逵:《清代的尊孔和崇奉喇嘛教》,《社會科學輯刊》1982年第5期。

張分田、劉方玲:《祭孔與清初帝王道統形象之連結》,《深圳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

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