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唐朝尤其是初唐,是個相當開放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開放,不僅表現在文化、政治以及中外交流上,且表現在社會風氣上,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婦女有著和男子近乎平等的地位。

得寵之前的武則天

在如此社會風氣的烘托下,走出了一個千古絕唱的女人,一個長期被男性津津樂道的女人,一個永遠被女性當作榮耀的傑出女性。這個女人叫武則天。

她是唐初二等功臣武士彠的小女兒,父親亡故後跟著守寡的母親楊氏生活。由於楊氏是武士彠的填房,故而她們母女受盡了正房子女的欺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武則天產生了想要擺脫困境成為人上人的強烈意願。

十四歲那年,唐太宗聽說她長得美,將她召入宮裡做才人(嬪妃的一種名號)。按說,上層社會的家庭是不願讓女兒進宮的。因那意味著從此天各一方。可君王之命不能違,母親楊氏大哭著與女兒訣別。而武則天卻灑脫得很,不僅灑脫,且帶著興奮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進了宮,因模樣嫵媚,唐太宗給她賜了個號,喚作“武媚”。據武則天日後回憶,那段時光,她是得寵的。這完全是言過其實,因為一則她的才人名號始終未曾向上挪動過,二則正處於生育旺期的她卻從未懷孕過。

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李世民

在唐太宗彌留之際,武則天生出了濃重的心事:按照唐朝內宮規矩,先帝駕崩,凡沒子女的嬪妃,都要被送入寺廟,出家為尼。這規矩等於要把她餘下的漫長生涯,斷送在青燈黃卷邊,這是她所不願的。為了改變命運,她使出手段,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曖昧關係。

坐穩皇后之位的武則天

儘管按例她還是被送進了感業寺,然對她魂牽夢縈的李治,在上臺後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將她接進了宮。唐高宗的王皇后是歡迎武則天的,因她正在嫉妒嬪妃蕭良娣的受寵,而要武則天來幫她一把。

武則天百般奉迎王皇后,在取得昭儀名號,再奪了蕭良娣的寵以後,她變換策略,開始打擊王皇后,欲取而代之。她不擇手段,將王、蕭二人置於死地。

武則天在她的左右手李義府、許敬宗的幫助下,終於成了皇后。然而她是殺開一條血路,才衝破重重阻力的。在這前後,曾反對過她做皇后的元老大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璦、來濟等等,不是被賜死,就是被送上了斷頭臺。在她成了皇后之後,大臣上官儀密奏唐高宗,說她作威作福,濫用大權,建議將她廢黜。

唐高宗同意了,可武則天聞訊後,反而逼唐高宗處死了上官儀。上官儀的被殺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分水嶺,標誌著武則天徹底控制了政權。

控制朝局的武則天

唐高宗長期頭昏目眩,史稱“痛風”,可能患有今天高血壓的病,苦於理政,加上性格多少有些懦弱,很需要這個能幹的皇后來幫他分擔政務。每次上朝,唐高宗和武則天並坐在寶座上,在前面垂一道簾子。百官所奏的各種政事,多由她決斷。各級機構、官員上表,將他們並稱為“二聖”。

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武曌

中國史學界在對武則天的研究中,一直將“二聖”這個稱呼作為武則天準備奪取帝位的過渡訊號。其實不然,“二聖”並非武則天的獨創,隋朝的獨孤皇后與隋文帝也曾並用過這個稱號,其只是顯示了皇后與君主並駕齊驅的地位。

真正的訊號是在上元元年(674年),她借唐高宗稱號“天皇”之名,自己進號為“天后”。天后的提法曠古未有,其使皇后從皇帝的配偶,提升為上天所降賜的女性最高掌權者。此時,為病魔所苦的唐高宗對武則天失去了最後的約束力。不僅一任她所為,更準備下詔將帝位轉給她,只是在宰相的勸阻下才作罷。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駕崩,由武則天所生的第二子李顯繼位。唐高宗共有八子,其中武則天生了四子: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早先冊了宮人劉氏所生的李忠為太子,後被武則天用李弘所取代。李弘成了太子,卻在許多方面與母親不同心而遭鴆殺,改立李賢為太子。李賢仍看不慣母親結果流放遠地被逼自殺。

李顯是個無用之人,加上唐高宗有遺言,凡不能決定的軍國大事,均由武則天處置,從而他只是個供擺設的傀儡。實際是皇太后武則天在臨朝稱制。

儘管李顯無半點君主氣象,可武則天為了加重她專權的威勢,僅兩個月就將他廢為廬陵王,外遷到房州(今湖北房縣),另立李旦為帝(廟號唐睿宗)。李旦是比李顯更為虛化的政治符號,大小政務的處理權全部落到了武則天手裡。

李顯、李旦均是長君,也就是成年的君主,按理應該由他們來親政。然武則天非但把他們當成傀儡,且毫無顧忌地玩廢立君主的遊戲,吞噬了唐朝的政柄。這激起了所有忠於唐朝的政治勢力的憤怒,他們為了維護唐朝和唐朝給他們帶來的利益,紛紛起來,從朝內到朝外,用各種方式反對武則天的行徑。

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徐敬業

反對得最激烈的是李勣的兒子徐敬業,他以匡復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起了反武的旗幟,自稱匡復府上將,大軍十萬多,興師問罪。武則天沉著應對,命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率三十萬大軍前去征討。

徐敬業的軍事才幹遠不及他的父親,在戰略上犯了嚴重的錯誤,不渡江向洛陽挺進,而貪於在江南發展地盤。最後兵敗被部下所殺。徐敬業的軍事反武不過是曇花一現,僅三個月便敗,而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他所撰寫的《討武曌檄》倒成了一篇經典散文,流傳千古。武則天讀了,竟說:“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繼徐敬業之後,唐宗室成員也付諸了軍事行動,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貞起兵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琅邪王李衝父子起兵於豫州(今河南汝南),然均被武則天所鎮壓。

朝內反武的代表,是宰相裴炎。他要求武則天歸政於唐睿宗,被武則天投入大獄後再處死。

為掃清朝內的政治阻力,她製造了“銅匭”,接受來自各方上下的言論,更接受不論事實的告密。只要符合她的心思,不僅予以接見,還可破格升官。即使告密失實也不追究。如此使朝廷臣僚們隨時可能處於被告密的危險之中。此外,她大用酷吏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人,讓他們用各種慘無人道的刑具,審訊被告入獄者,並將其大多折磨致死。恐怖的氣氛籠罩於整個朝廷,以致大臣每日早晨上朝都要和家人訣別。如此,凡是不利於武則天的臣僚幾乎被清除一空。她大開殺戒,不僅殺宗室,殺大臣,且清算了從前欺負她的同父異母兄弟,除去了阻擋她篡權的家庭成員。

稱帝后的武則天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一腳踢開了唐睿宗向天下宣佈易唐朝為周朝,自己走上皇位,號“大周聖神皇帝”。作為女皇的武則天,以她獨特的政治手腕,經營她來之不易的周朝。

為打破傳統政治格局以建立承認她的政治基礎,武則天一邊不拘一格,把仕途向所有人開放,有意造成官吏冗多的現象;一邊對那些不稱職者隨時予以貶職與殺戮。這種帶有濫用性質的走馬燈式的用人方式,為她改造了朝廷的人事組織,徹底實現了政由己出的政治局面。

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狄仁傑

然而,同時她又用她的慧眼在審察著臣僚,對那些正直並有才幹的大臣,如狄仁傑、姚崇、宋璟等,不僅給予一定的保護,還放手予以任用。在這些大臣的輔助下,朝廷逐漸出現了轉機與生機。

武則天的功過

武周王朝是亂的,但只是亂在初期,亂在官場,亂在中央,而整個社會基本仍處於安寧的狀態。當中央政府按照武則天的意志被改造後,亂就結束了(比如酷吏在完成作用後,全得到了嚴懲),重新發揮了正常的政治功能。

客觀而言,武則天的政治作為,大部分還是建設性的,其為“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做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外交和民族關係上,武周王朝是有得有失。早在垂拱年間,吐蕃以強勁之勢,向西域發展,迫使唐朝放棄了對於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的控制權。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調大軍奔赴西域,征討吐蕃,連克四鎮,再度設定了安西都護府。

在東北,契丹攻陷營州,武則天兩次派出討伐大軍 ,一次中伏全軍覆滅,一次大敗而回。接著,她在神功元年(697年)第三次派出達二十萬的大軍,擊破契丹,迫使契丹餘眾投奔突厥。

在政權結構上,武則天在任用了一批原唐大臣的同時,將她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安排到了執政的位置上,以構成武周王朝的特徵。此外,她還先後置換了不少面首,如和尚薛懷義、御醫沈南璆、美少年張昌宗與張易之兄弟等,一則消除理政的疲憊,愉悅身心;二則作為政治羽翼以強化她的私人政治。

進位天后是武則天控制朝政的開端,其治國得失參半

武曌

然而,不管武則天多麼精明強幹,能在許多無路的地方走出路來,但在改唐為周後,作為李唐皇族的媳婦,又作為武氏家族的族長,遇到了一個難以克服的悖論式的難題:在她百年之後,到底將皇位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子?

皇位傳承困擾下的武則天

傳給兒子,無疑會恢復李唐王朝;傳給侄子,在姓氏上雖順理成章,可究竟是傳給了外人。武則天為此躊躇日久,在狄仁傑、李昭德等大臣的勸喻下,最終,她將李顯接了回來,立為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年初,趁年事已高的武則天病重之際,宰相張柬之會同大臣敬暉、崔玄瑋、桓彥範、袁恕己,組織羽林軍發動了政變。殺死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的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使李唐王朝復辟成功。

當年的年底,被遷入冷宮的武則天在彌留之際,被迫取消了武周的帝號,改稱“則天大聖皇后”。武則天去世後,與唐高宗合葬在乾陵(今陝西乾縣境內)。

在名分上,她只是以皇后的身份與丈夫唐高宗合葬。但由於她在歷史上的影響比唐高宗大得多,後世已將乾陵視為她的陵墓,反而把唐高宗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