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我叫周樹人。”

“哦,您是魯迅?久仰大名。我知道您從廣州來到上海,但是我不認識您,真對不起。”

11月26日,“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在虹口區四川北路揭幕。書店內一面牆上,印著這段內山完造回憶初次與魯迅見面的文字。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書店內一面牆上印了內山先生回憶初次與魯迅見面的文字。

1927年10月5日,魯迅初到上海的第三天,就專程前往在虹口售賣進步書籍的日本書店內山書店買書,此後這裡便成為貫穿魯迅餘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場所。買書、收轉信件、會客、避難,魯迅在內山書店的種種活動,促成了他與內山完造極深的友誼,也賦予了這棟建築乃至整個虹口不可替代的意義。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書局門口

為紀念魯迅與內山書店的不解之緣,上海新華傳媒連鎖在虹口區政府支援下,聯合長遠文化集團和工商銀行上海虹口支行,將內山書店舊址、前新華書店山陰路店和周圍空間貫通後修繕改造。如今,這座歷史建築以“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的新身份重新回到了我們身邊。

“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能在內山書局原址建成開幕,就像一個做了30多年的夢,終於實現了。”魯迅長孫、魯迅文化基金會會長周令飛在開幕式上感慨,不論是其父周海嬰還是內山完造的後人,都對此念念不忘。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周令飛在開幕式上講話

“魯迅是內山書局的常客,他在這裡買了一千多本書,是一位忠實讀者。內山書局還有他專屬的椅子。” 周令飛說,魯迅一生中交過兩位日本朋友,一位是他“成為魯迅”前對他影響很大的藤野先生,另一位就是在他“成為魯迅”後交往深厚的內山完造。

舊址復原內山書店原貌

如今這間書店,讓熟悉魯迅和內山書局的人“既熟悉而陌生”。說陌生,也許是它跨越了近百年曆史。說熟悉,背後則是幾方的共同努力。

“我們收集了大量老照片、魯迅的文字以及魯迅友人提及內山書局的文字,在這個場景內,融入屬於魯迅和內山書局的記憶和歷史。”總設計師沈曉明說。

書店外立面參考一張內山書局的老照片復原,一層牆面是斬假石,二三層也不是塗料,而是卵石牆面。大門上方是鐵柵欄窗格,還有伸縮遮陽棚。這些細節如今都被一一恢復。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設計團隊根據這張老照片復原了書店外立面。

內山書店原址是1927的原點和初心,設計團隊採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向每一位駐足的讀者講述內山書店與魯迅的不解之緣。

內山書局的導購臺位於房間中軸偏右的位置擺著一部收銀機,展現了書店原本的樣子。如今導購臺上陳列著一些與內山書局歷史相關的文物及複製品,包括內山完造穿過的和服,內山書局發給顧客的書籍優惠券等等。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內山書店發給顧客的優惠券

書店四壁都是通頂的書架。沈曉明介紹,書架分隔的大小間距,他們都根據照片做了測量,力圖還原曾經的模樣。

靠著後側書架,角落裡擺著一張八仙桌、四張藤椅。魯迅常常坐在固定的藤椅上與內山完造聊天,或是參加內山書店的“漫談會”。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八仙桌和藤椅,是魯迅在內山書局時最愛坐的地方。

內山完造在自傳《花甲錄》中談到過這個場景:“先生每次來都面朝裡坐,內山老闆坐在對面相陪。有時進店的學生認出了魯迅,就會躲在角落裡小聲議論,這時先生就會長嘆一聲,‘又有人討論我了,算了,回家吧。’”

這樣生活化、細節化的場景設計,在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中俯拾即是,潤物細無聲地將屬於魯迅和內山書局的記憶鐫刻進每一個平凡的角落。

進門處擺著一方小黑板,這是曾經內山書局門口的一道風景,黑板上總是寫著今日新書公告;窗邊綠色的復古檯燈源自蕭紅對魯迅使用檯燈的回憶;用牛皮紙細心包好並以細繩捆紮的一摞摞書籍,是魯迅在內山書局購書後寄給友人之前常用的包裝方式;書架上搭著的一架方便取書的木梯,是魯迅長子周海嬰到店最喜歡爬的;門後衣架上總是搭著一條紅圍巾,是為了紀念蕭紅;書架上隨處擺放的木刻版畫則讓人想到魯迅先生與木刻講習會……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進門處的小黑板是對內山書局新書公告板的還原,旁邊的綠色檯燈來自蕭紅對魯迅先生使用檯燈的文字描述。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魯迅經常以這種方式打包書籍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紀念蕭紅的紅圍巾

“歷史建築要有歷史真實性、歲月滄桑感,讀者看到、感受到才有代入感。真實才有力量。” 這些精心設計的細節在整個書店裡有十幾處,都無特殊標註,但沈曉明認為,閱讀魯迅、瞭解魯迅、熱愛魯迅的讀者,一定能挖掘出背後的故事。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內山書店舊址空間內的書架均按照老照片復原,書架上的梯子是周海嬰最愛爬的。

三層樓打造多元化閱讀空間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 共有三層樓,這遠遠大於內山書局原本的面積。除了內山書局原址,一樓還包括 “引玉集”和“南腔北調集”兩個空間。

一樓大廳的“引玉集”借用魯迅編選的中國第一部蘇聯版畫集《引玉集》之名,取其“拋磚引玉”的寓意,以博物館式的陳列,深度呈現中日文化交流的圖書,並輔以海派文化、主題圖書以及書店自主研發的文創產品,為百年老店注入本土、新鮮的血液。

“南腔北調集”是“石藤”咖啡與“山內山外”花店的所在之地,兩位主理人各自懷揣著對魯迅、內山書店的感情匯入此處,並且積極參與研發符合書局氣質的產品,比如“石藤”咖啡研發的限定特飲“朝花夕拾”與“社戲”,象徵著魯迅與許廣平良緣的咖啡也會以特別的形式參與到品牌方和顧客的互動中。

魯迅小道又添新景觀,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開幕

書店的每一個區域都以魯迅的書名命名。

二樓被劃分為“而已集”和“集外集”兩大空間。作為書店主要的經營區域,二樓將會為讀者朋友們提供社會科學、哲學、美術、藝術、文學、影視等門類的精選書籍。“集外集”的長桌是讀者閱讀的位置,除了攤開放著《北斗》的座位——那是留給“丁玲”的。“而已集”的文創展臺上,擺放著《為了忘卻的記念》手稿,以及當年左翼美術運動製作的木刻版畫主題明信片、信紙,製作木刻版畫需要的工具等——魯迅曾經大力推動木刻藝術在中國的發展,編輯出版了木刻畫集。展陳裝置上的這些小設計,意圖帶領讀者穿越回1927年,享受與現代文學青年“共處一室”的沉浸式遊覽、閱讀體驗。

三樓的分佈別具一格, “華蓋集”和“三閒集”分別坐落於書局兩側樓道的盡頭,一大一小,一邊嚴肅一邊活潑。“華蓋集”也是1927的收藏室,價值貴重的精品圖書都計劃在此處陳列。在這裡,讀者可以看到一位多元、立體的“大先生”。展陳之餘,兩個區域都會進行一些適配度高的思想文化當代化展示實踐,實現文化傳播功能。

“魯迅小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上海新華傳媒連鎖介紹,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在深度還原歷史原貌和延伸歷史脈絡的同時,以多元的業態組成問世,以魯迅的創作脈絡和社會文化活動為核心,全方位陳列展示魯迅相關作品,用書籍為讀者還原一個全面真實的魯迅,同時重點引進和推薦日本出版物中關於中國文化、上海題材的優秀原版書籍,將魯迅與內山的友誼通過當代出版物的交流發揚光大。除精選的圖書和文化創意產品外,書局還引入調性相符的咖啡與花藝空間,黑膠唱機與膠片專區等,並將推出更多黨史學習教育、人文交流、居民議事、國內外文化傳播活動。

“從去年11月簽署協議至今整整一年,我們將原來僅百餘平方的內山書店,擴充套件為800餘平方的‘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今天終於開幕。”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江利感慨幾方通力合作殊為不易,“在舊址部分,我們盡力復原了內山書局舊址的面貌。在新的部分則規劃了多元業態,更適應現在讀者的需求。”

內山書局與魯迅來滬後的第一個住址多倫路景雲裡相距僅500米,曾相融形成了上世紀二十世紀上海一時無兩的文化景觀,吸引過許多左翼文人聚集於此。如今,虹口區在魯迅生活的這片區域打造了“魯迅小道”,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站,讓更多市民讀者走近、瞭解這位“大先生”。

“魯迅先生說,‘人類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關心,然而最平整的道路卻只有用文藝來溝通。’我的理解是,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正是這樣一座能讓我們不隔膜、相關心,心靈握手的溝通橋樑。正是這樣一條引領著我們攜手共進,迎向世界,奔向燦爛未來的最平整的道路。” 周令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