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1942年夏,德軍在高加索地區的進攻總體比較順利,但遺憾的是在奪取邁科普油田後,發現蘇軍給其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油井被填埋、設施大都被搬走或銷燬,按照“石油旅”專家和工程師的說法,“短時間內恢復生產根本不可能”。

德國元首隨即命令利斯特元帥指揮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縱深推進。但隨著戰線拉長以及蘇軍的拼死抗擊,德軍的攻勢逐漸減緩,他與將領們的矛盾再次加劇,不僅撤銷了利斯特的職務,而且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這是為何呢?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德軍登上歐洲最高峰,德國元首不以為然。

為了對付高加索地區的崇山峻嶺,德軍統帥部專門為A集團軍群配屬了經驗豐富的第49山地軍,其下屬的第1和第4山地師參加過多次特種作戰,每名士兵左臂上的山地兵臂章以及帽子上的“雪絨花”標誌,都顯示著他們是德軍中的精英。

此次他們將征服歐洲著名的最高山峰——厄爾布魯士峰(海拔5642米),該峰自然條件惡劣、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但對山地兵來說,這不僅是德軍攻佔高加索山脈的重要標誌,而且是其英勇作戰以及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最高榮譽。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相比德軍的重視,蘇軍的防守比較敷衍。在他們看來,不可能有人登上陡峭高聳的高加索山脈,防禦力量十分薄弱,甚至在山口只放一些監視哨,大部隊兵力分散在附近的村莊或遊牧點,一旦德軍進攻,蘇軍主力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趕到。

這一天,第49山地軍開始進攻,他們一邊攀登懸崖絕壁,一邊勇猛作戰,奪取了一個個山口,爬上了4200米高度,距離黑海沿岸的蘇呼米港僅有一天的路程。訊息傳到莫斯科,蘇聯統帥大為震驚,急忙命令封鎖各山口要道,守不住就炸燬。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然而,德軍山地軍上下並不滿足,他們不但要證明自己是善戰的部隊,還要展示一下作為登山運動健將的本事,堅持要登上最高峰。經過多次嘗試,德軍第1、4山地師組成的混合戰鬥群登上了厄爾布魯士峰,並將一面“萬字旗”插上峰頂。

戰地攝影師將照片送給德國元首“邀功”時,非但沒有獲得祝賀和讚揚,反而招致責罵。原來,在戰役前他曾專門強調過,要加快進攻速度,不要做白費時間和精力的“登山旅遊”。在他看來,這是熱愛登山運動的利斯特故意違抗他的命令。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那麼,德國元首為什麼這麼在意攻佔蘇呼米呢?

1942年8月21日,德軍第1、4山地師組成的混合戰鬥群,登上了高加索山脈的最高點——厄爾布魯士峰。德國元首對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延誤戰機十分惱火,並痛斥為其辯護的時任參謀長約德爾是“傲慢固執沒有常識”,這是為何呢?

首先,高加索戰役要體現出“兵貴神速”。眾所周知,德軍進攻高加索的主要目的是奪取石油,由於前期的作戰中,邁科普油田已被蘇軍徹底破壞,格羅茲尼和巴庫的油田就顯得更為重要。為此,必須儘快攻佔蘇呼米港,開啟海上補給通道。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其次,德軍一旦南下攻佔巴統,抵達土耳其邊境,不僅可以讓該地區2000萬突厥語系民族獲得獨立,而且拉攏對進攻蘇聯有興趣的土耳其,一同攻打巴庫。在德國元首看來,幾十萬土耳其軍隊對戰爭潛力匱乏的德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第49山地軍的“登頂壯舉”,儘管在政治宣傳上確實有攻佔“歐洲之巔”的象徵意義,但從軍事上講的確沒有實際意義。在這段時間裡,蘇軍預備隊(包括200名臨時徵召的遠征隊員)趕到戰場,在山口設伏,阻礙了德軍前進。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最終導致德軍在大高加索地區的作戰越來越困難,再加上物資供應越來越短缺,被迫放棄了攻佔蘇呼米港的計劃。並隨著攻勢逐漸受挫,謹慎的土耳其政府既看不清德軍獲勝的前景,又不願與英美等國交惡,幾十萬大軍在邊境上按兵不動。

也就是說,德國元首試圖拉攏土耳其參戰的幻想破滅了。為此,他將所有的怨氣全部歸咎於利斯特。更讓其無法接受的是,利斯特以未準備好為由公然違抗他的命令,派去督戰的約德爾不僅不督促進攻,反而替利斯特勸說其撤出難走的山區。

德軍攻勢減緩,為何卻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為何這麼狠?

雙方大吵了一通後不歡而散。經過這番折騰,德國元首對陸軍將領們徹底不信任了。隨著蘇軍不斷反攻,德軍只得撤退,攻入高加索南部的計劃落空了。盛怒之下,他不僅撤銷了利斯特的職務,並親自接管A集團軍群。如今,他只相信自己。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