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升米恩,鬥米仇,為何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因為貝勃定律

每天科普心理學知識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貝勃定律,意思是說的是在人們經歷了刺激後,接下來再施加刺激這人在感受上不會那麼強烈了。

有句老話叫做升米恩,鬥米仇,給得越多反而越不被重視,這過程主要是貪婪作祟。

法國的一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分為A、B兩組,可理解為對兩個組進行貧困資助,但這兩個家庭並不知道資助的事情。A組是這樣對待的,每個星期送一車物資到貧困戶家;B組則是每個月送一次。

心理學升米恩,鬥米仇,為何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因為貝勃定律

頻率上的不同也使得結果出現了差異。在這個實驗裡,A組貧困戶經常聯絡資助者,表示下週的物資什麼時候能送來;B組的貧困戶則是對資助不大上心。

而在相關回訪裡,A組貧困戶表示希望得到頻率更高的資助,B組貧困戶這方面的意願不強。

這類實驗,這位心理學家在多個地方也開展了,對各個資料進行彙總分析,結果也是如此,輸送物資頻率高的貧困戶,希望得到更多、供給更加及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貝勃效應的又一例子。

心理學升米恩,鬥米仇,為何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因為貝勃定律

從上面的案例裡,貧困戶得到物資的頻率越高,反而對資助越加重視,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緣由是人的貪婪使得這些人希望得到越多,得到更多關注。假如這些人得不到滿足,反目成仇的機率是相當大。

相反,如果你給得少,頻率低,這些人甚至會感恩戴德,零表涕零。

從貝勃效應裡,我們要學會運用這種思維,切勿讓我們做好事的本意變成了壞事。

一、幫助他人儘可能設定對等條件。在我們以往的待人處事過程中,常被教導無償幫助,這對或許會對幫助者起到反噬作用。以幫助貧困戶脫貧來說,如果採用簡單的輸血式扶貧方式,這會讓受助者產生懶惰感,而後是對幫助者越來越依賴。如果到後面輸血時資助停止了,這些受助者大概會髒話連篇了。

心理學升米恩,鬥米仇,為何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因為貝勃定律

所以,要幫助貧困戶脫貧,很關鍵的一個點就是讓這些貧困戶要知道自己的幫助並不是無償的,而是有條件的,條件可以是與貧困戶做出協議,這個時間段要為幫助者種植一定量的蔬果等等,讓這些貧困戶感知勞動的可貴,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在這個過程中,貧困戶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只有不斷思考才有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扶貧案例裡,受助者之所以窮,就是因為太懶,以及內心的麻木。

要對其實施幫助,一定要設定一定的條件,不能輸血式扶貧。

二、小偉是獨生子,自小父母就將他捧在手心上呵護,從不讓他乾重活。有一次小偉與家裡發生口角,感覺受了委屈的小偉離家出走,去了同學家。

在同學家,對方父母為小偉煮了一碗雲吞麵,餓極了的小偉狼吞虎嚥般吃完,之後他表示對方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其實,在小偉家,小偉想要吃什麼,父母也是迅速為其張羅,毫不誇張地說,小偉心裡大概沒什麼願望是還沒實現的。

心理學升米恩,鬥米仇,為何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因為貝勃定律

然而父母長年累月對他的好都不及他人的一碗雲吞麵,這也是典型的貝勃效應案例。

所以在養育孩子這方面,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為什麼要對孩子好,與此同時,也不能無限度地寵孩子,還要孩子明白事理,不可無理取鬧。

三、孩子之所以變得不可理喻,任意妄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父母做得不當。在往常生活裡,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不論是好還是壞,縱容度是相當高。

這也是讓孩子在性格塑造上變得任性。像這樣的案例,慘痛教訓實在不小,像多年以前的“我爸是李剛”,李天一事件,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惡果。假如這些家庭能在孩子教育上用點心,不過度縱容孩子,或許這些孩子就不用走進牢房了。

所以,為什麼一斗米養出的是仇人?這是貝勃效應的典型,同時也是任性貪婪不斷索取在作祟,各位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

作者 | 霍妮編輯 | 我們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霍妮,假如看我的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