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因奧地利實力太強未將其吞併

十九世紀中期,由於常年受到英法俄等歐洲大國的欺負,普魯士和奧地利都主張統一德意志地區,就連當時由小城邦組成的德意志聯邦也主張統一。因為只有統一了,大國才不敢欺負德意志人。不過,雖然大家都同意統一,但究竟要怎麼統一。普魯士、奧地利、德意志小城邦三方的主張卻並不同。一開始,方案有兩種。

一種是小城邦主張的“大德意志方案”。

當時的小城邦代表們認為,新建立的德意志國家,其國民必須是純粹的德意志人,不能有非德意志民族在內。但是這個主張,奧地利極力反對。因為奧地利的地盤上大部分都是非德意志人。如果按照這個主張統一,那麼奧地利要主動放棄80?領土。這是奧地利不能接受的。所以奧地利就丟擲了一個“大奧地利方案”。也就是把當時德意志各邦國和奧地利王國直接合並,足成一個橫亙中東歐,疆土面積超越法國,人口約七千萬的帝國。按照這個方案,奧地利沒有任何領土損失。

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因奧地利實力太強未將其吞併

由於主張分歧太大,所以小城邦的代表和奧地利代表就不停地扯皮。最終,奧地利國王佛蘭茨約瑟夫一世扯皮扯煩了,就宣佈:奧地利王國境內的每一寸領土都是不可分割的,奧地利絕不放棄任何一塊非德意志民族聚居的領土。於是就因為這一句話,奧地利就把所有小城邦的代表全得罪了。之後,普魯士國王趁機丟擲了一個“

小德意志方案

”。這個方案簡單地說,

就是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等於普魯士+小城邦,不包括奧地利在內

。(整個奧地利都不包括,就連奧地利的德意志人聚集區也不包括)

其實普魯士境內也有非德意志民族,比如波蘭人。如果按小城邦提出的方案,普魯士也要放棄一部分領土。不過當時奧地利死不鬆口,並且普魯士的非德意志人也不多,小城邦在權衡利弊後,認為統一是必須的,他們沒有能力統一,奧地利又跟茅坑裡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所以最終大家就支援了普魯士的方案。

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因奧地利實力太強未將其吞併

確定了統一方案之後,普魯士國王自然就被大家推選為了德意志皇帝。不過當時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很清楚,想踢出奧地利是很困難的。奧地利是大國,一群小國開會說要踢出它,它就能就範?所以普魯士國王就拒絕了小城邦拋給他的大帽子。並在1851——1861年期間,韜光養晦十餘年整頓軍隊。力求一戰打服奧地利。

後來威廉一世繼位,俾斯麥擔任首相。他先是拉攏奧地利,以德意志聯邦軍隊的名義和丹麥開戰,並輕易取勝。之後又與義大利結盟,向奧地利發起所謂的“德意志之戰”。最終普軍以少勝多,讓奧軍付出五倍於自己的傷亡打贏了戰爭。

普魯士在統一過程中因奧地利實力太強未將其吞併

為了防止英法俄勢力的介入,俾斯麥關鍵時刻見好就收,迅速與奧地利議和。普魯士順利地解散德意志邦聯,兼併石荷地區、漢諾威、黑森、拿騷和法蘭克福,並約定奧地利不得干涉小德意志區域內的事務。奧地利表示同意。於是最終,奧地利就被踢出了德意志,就此出局。此後,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組成奧匈帝國,專注在巴爾幹地區擴張。總的來說。德國統一之所以將奧地利踢出德意志,這主要是因為普魯士的方案得到了德意志地區各邦國代表的支援。如果大家不支援,普魯士是不可能踢出奧地利的。而普魯士之所以一定要踢出奧地利,不是吞併,則是因為普魯士的實力不行。吞併奧地利是不可能的。戰爭長久打下去,必然會遭到英法俄的干涉。

斯麥是一個睿智且懂得見好就收的政治家。在處理奧地利問題上,他做得非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