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魚是生活在水裡的物種,水下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和大自然裡原始森林、大沙漠、大草原一樣的獨立生態,有處於食物鏈頂端和最底端的存在。

隨著人類對水域環境的干預,生態也有很大變化。在這種環境中,對食物的需求和獲取過程,都是魚生存的重點問題。

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或許是因為魚吃飽了,導致不愛商品餌,但這個可能性也不大,因為魚在野外環境中,食物缺乏,找到一個有吃食的地方很不容易,再加上需要應對沒有食物的過渡期,他們吃飽了也會繼續多吃,多長脂肪。

有食物的地方會慢慢聚集更大的群體,對食物的消耗速度,也是很迅速的,直到窩點食物消耗殆盡,才會在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那不吃餌的的結論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有什麼會影響魚對食物的排斥

水下物種繁多,不僅僅只是魚需要吃食物,還有更多的物種需要爭奪食物,所以如果水下有魚,它不可能拒絕食物,但也有些情況會導致我們認為是魚不吃餌料。

當魚對餌料有特殊需求時,他們會選擇性的吃餌,其他型別的餌可能會後一步再吃,這有可能就是我們說的魚口慢。

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春季是魚兒繁殖的季節,對高蛋白、腥味需求變大,同一水域不同釣友,釣腥味和香味的魚獲差別很大,甚至是0和100的關係,空軍也是常有發生,如果這個時候,你從相對不上魚的味型,直接換成蚯蚓,然後下結論是不吃商品餌,那就偏執了些。

第一個結論是,餌料味型的選擇偏差,導致不吃餌,會被誤認為不吃商品餌,我們常說,我試過了所有辦法,但可能你就沒試過它喜歡吃的那一種而以。

有些釣魚的師傅,可能一輩子也沒釣幾回蚯蚓,但平時釣魚絕對不用,除非釣特殊魚種,公認只吃蚯蚓。所以,味型問題會導致不吃餌的錯覺。

環境也會導致不吃餌的錯覺

有些坡道地形,有時候做窩會將魚誘的比較遠,導致釣點沒窩子,作好窩料的釣點又太遠,這樣自然沒口或口少。

再有底下淤泥、水草或其他障礙,餌料下去根本魚都找不到,或吃不到嘴裡,自然也會判斷為魚不吃餌。

在這樣的情況下換上蚯蚓,魚吃餌的障礙被解除,效果就會很明顯,多半就會被人誤會,和錯誤的理解為不吃商品餌。

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正確分辨原因才能更好應對

我們在這裡是為了解答問題,所以為了闡述觀點,表達也是有些絕對,但魚真正不吃商品餌的時候,蚯蚓的效果也同樣不行。即便多上幾條魚,也不能斷定不吃商品餌。

現代餌料開發能力,基本可以覆蓋和模仿還原出水域食物的可知味型,如果魚今天吃蚯蚓,那餌料味型開出蚯蚓的味型,必定會超越它的魚獲,只是我們沒有堅持和嘗試。

如果是地形環境原因問題,那就更容易解決了,調校你的線組和浮漂來適應地形,讓浮漂反應出魚口動作。

所以野釣環境如果魚口不好,也不要馬上下結論,多考慮一下釣組,味型搭配問題,平時多積累,我們不要排斥蚯蚓,但也不要將責任推給商品餌。

一款合適的餌料味型,即便特殊季節魚吃餌有選擇,也可以透過餌料搭配,完全還原出魚的餌料喜好。

說魚不吃商品餌,只是我們對釣不上魚的一種誤導性判斷。

確定不開口後的應對

其實除了商品餌還有更多小藥,一般不推薦用,有些釣友購買後,會作為一種常態使用,這也是不可取的。畢竟魚不開口的時候,你即便可以撬開它的嘴,它又能吃多少呢,又可以持續多久呢。

往往我們使用小藥的目的,是為了在口好的時候,釣獲更多的漁獲,效果才更明顯,但世事無絕對。

野釣拉餌有時候真的沒口,蚯蚓就效果很好,是魚不吃商品餌嗎?

總結

我們瞭解了魚對食物的需求,它們獲取食物的艱難後,再來理解不吃餌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答和應對了。

判斷是否有魚

判斷當前水域,岸邊有沒有釣友留下來的餌料,是否加過小藥,導致覆蓋了我們餌料味型,或已經死窩。

判斷季節性魚兒對味型的特殊需求,針對味型調整。

判斷釣位地形原因,是隻有你不上魚,還是全場都不上魚。

判斷線組浮漂和餌料的匹配度,調校找底、釣靈、釣鈍逐步排查。

釣魚這件事就是以上這些問題,調整好了,排除了問題,釣魚還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有時候不吃商品餌,只是我們對釣不到魚的理解的不同。

釣魚還是要多關注魚本身,首先是有沒有魚,才有後面的分析方向。

釣位聚集它的可能有多大

觀察水域判斷它的活動範圍有多遠

它吃什麼味型的餌

魚在釣位吃餌機率有多大

再針對解決。釣魚就那麼簡單,更多需要的是多分析,分析的結果用於實踐,也會作為你的一個經驗積累,多動手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