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又分陰陽暑,中西醫結合來治療

本文轉自【健康浙江】;

進入伏天,高溫一如預期兇猛來襲,中暑病例也越來越多,而將中西醫結合治療理念運用於中暑急救,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中暑又分陰陽暑,中西醫結合來治療

三天前,陳女士由同事扶入急診科。同事告知護士,陳女士是杭州市公交公司員工,上午一直在外面高溫下執勤,出了很多汗,下午回單位後馬上進入了空調間。2小時後,陳女士就出現渾身不適,怕風畏寒,出冷汗,噁心嘔吐,反應遲鈍,目光呆滯。急診科醫生接診後,立即判斷陳女士為先傷陽暑後傷陰暑,目前以陰暑為主要表現。立即讓陳女士口服藿香正氣水兩支,不到5分鐘,陳女士自覺畏寒症狀明顯減輕,反應敏感如常人,半小時後再加強口服一支,陳女士畏寒感全無,渾身舒坦。全程一小時就病癒出院。

從西醫上講,中暑常發生在高溫和溼度較大的環境中,是以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脈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徵的疾病。通常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

目前急診科就診中暑病例大多屬熱痙攣。多為務工人員在高溫作業下,大量出汗,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乏力,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全身麻木,四肢痠痛及痙攣等症狀,病情能得到快速緩解,治療上以大量補液、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為主。但如果是熱衰竭或熱射病,將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急性肝衰竭、DIC、腦水腫、神經功能障礙、多器官衰竭等等,甚至死亡。

中暑又分陰陽暑,中西醫結合來治療

從中醫方面論述,中暑分陽暑和陰暑。

《時病論》早已詳述,辛苦勞役及赤日行旅之人易得陽暑,納涼深堂大廈安逸之人易得陰暑。而目前西醫學的中暑正是陽暑範疇,空調病則屬陰暑範疇。陽暑和陰暑的症狀與用方迥然不同,切不可混淆,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陽暑者熱性也,脈浮洪有力,或洪數,面垢喘咳,壯熱心煩,口渴欲飲,蒸蒸自汗。

西醫以大量補液物理降溫,糾正水電平衡及酸鹼,各臟器支援為主,中醫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清絡飲,清暑益氣湯及雷豐清涼滌暑法等。

陰暑者寒也,脈浮有力,或浮緊,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疼痛而心煩,肌膚無汗大熱。

目前發熱病人高發,大多全身痠痛,無汗畏寒,皆為空調所致的陰暑。中醫用藥當以辛溫解表為主,選用麻黃湯、葛根湯、香薷飲、藿香正氣水等,切不可濫用辛涼解表及苦寒瀉下,如銀翹散、蓮花清溫膠囊、三黃片等。如若用反,必至陽氣受損,陰邪留滯,病情加重,膠柱難解。

中暑又分陰陽暑,中西醫結合來治療

夏季酷暑,烈日當頭,易得陽暑,然暑熱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夜間納涼空調,寒氣傷人於熟睡之間,陰暑極易得之,陰寒襲人,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所謂陽暑者一二,陰暑者八九也。又有酷暑之下,貪冰飲冷,暴飲暴食,胃腸道疾病高發,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中暑又分陰陽暑,中西醫結合來治療

對待中暑,一切當以預防為主。

避免高溫作業,赤日行旅;夜間空調不宜過低,最好開半窗通風;更要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飲食上不可貪涼過度,提倡適當熱飲,常喝生薑紅糖水,使渾身熱汗,胃腸得健;適當體育鍛煉以求出汗,傍晚步行,不可整日空調間中戀床不起,以致渾身乏力,頭暈腦脹,眼冒金星。做到以上幾點,同時家中常備藿香正氣水及人丹丸等解暑藥品,可保夏季無憂。

作者:王振海 張麗萍 錢明芳

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