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隊伍壯大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 攝影 許俊文

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隊伍壯大了

【發現】性情敏銳的大鴇 出沒在40多公里的黃河灘區

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後一彎出蘭考,浩蕩東流去。黃河大流向,從東西方向,漸轉為西南東北方向。長垣和蘭考隔河相望,“目送著”黃河偏向東北,一路彎彎繞繞,擺盪的黃河,時而被拉近,時而被推遠。

長垣境內的黃河灘區,長度約有42公里,面積更是達到了18500公頃。灘區之內,無山無村,一望無垠,地勢平坦,在天地交界處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黃河對面,便是山東的東明縣,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長垣境內,還摻雜有東明縣的耕地,豫魯兩地農民,在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雪節氣已至,寒風毫無遮擋地撲打在臉上。行走在黃河灘區,能看到起落於灘塗之內的白鷺、野鴨,能看到成群的灰鶴,還能看到黑壓壓一片的豆雁,但大鴇並不那麼容易看到。

“這要看運氣,灘區面積大,大鴇究竟在哪塊田地裡覓食,我們真沒把握。”同行的長垣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股的負責人如是說到。

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隊伍壯大了

【種群】四百多隻大鴇今冬在長垣越冬 佔到東方亞種的四分之一

“大鴇,土名叫做地鵏,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地棲鳥類,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張海玲說,10年前,長垣首次發現了15只大鴇,後來,來到這裡越冬的大鴇數量越來越多。

2016年,長垣黃河灘區發現了100多隻大鴇。2017年之後,每年發現的數量穩定在300多隻。今年,長垣黃河灘區已發現有400餘隻大鴇落足,最多時發現350只左右的大鴇聚在一起覓食。

張海玲說,大鴇嘴短,頭長,翅膀大而圓。大鴇是世界上最重的飛鳥,成年雄性往往在三四十斤。由於身體比較沉,所以起飛之前,需要助跑幾步。它們喜歡成群活動,主要吃小麥的嫩芽,也吃遺落在地裡的豆子、玉米、花生等。

大鴇雄性和雌性之間的體重差距極大。雄性往往在三四十斤,但雌性則是在十五到二十斤之間。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大鴇會飛到長垣黃河溼地,開始越冬。到次年3月中上旬,最晚到3月15日,它們就會飛回繁殖地。

大鴇是候鳥,我省的大鴇越冬地,主要是沿黃河灘區分佈,從西到東依次是中牟、開封、蘭考、長垣,其中長垣的大鴇數量最多。“最近一次國內同步調查,大鴇數量有1600多隻,長垣今冬發現400多隻,佔到了四分之一。”張海玲說,這也就意味著,長垣市黃河溼地承載了東方亞種四分之一的大鴇。

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隊伍壯大了

【環境】減少人為干擾、架空電線入地 十萬多隻候鳥安全生活其中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保護,才是最科學、最尊重自然規律的保護呢?張海玲說,保護大鴇,首先要擯棄的,便是人為的投餵。人為投餵,確實能為大鴇提供充足的食源,但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它的天性,不利於它們以後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

走在長垣黃河灘區,能看到大部分地塊都種的是小麥,此時已經是綠油油一片,嫩苗迎風拂動。而那些已經收割過的地塊,則是玉米、大豆、穀子、花生。其實,這裡面是有講究的。為了給越冬候鳥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環境,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長垣相關部門引導當地老百姓種植上述這幾種基本作物,同時,農田儘量讓種植大戶負責,這樣可以減少灘區內的人員活動,更能統一和規範種植種類與模式。

四百多隻大鴇前來越冬 長垣黃河灘區"一級來客"隊伍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