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北遷象群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小範圍迂迴活動 人象生活空間重疊問題怎樣破解?

本文轉自【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訊息(總檯央廣記者任夢巖)截至12日17時30分,雲南北遷象群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小範圍內迂迴活動。離群獨象11日17時40分離開昆明安寧市,進入昆明晉寧區,距離象群14。3公里,人象平安。

現場持續降雨,存在地質災害風險,存在交通疏導、安全防範和監測布控等方面的困難。

為什麼它們要如此遠距離地遷徙?從目前的移動路線看,它們可能會去哪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和雲南省林草局12日下午召開新聞釋出會,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集中解答。

釋出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介紹,亞洲象遠距離遷徙是普遍現象。從歷史上看,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片區的亞洲象就存在向各個方向遷移擴散的習性。1995年至今,已先後有30多頭亞洲象向北擴散到了普洱市思茅區。2005年,13頭亞洲象向西擴散至瀾滄縣。2011年,部分象群向東擴散至普洱市江城縣。去年,又有一個大象家族自勐養南下,目前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附近逗留。本次象群遷徙的特點是距離更遠,而且方向選擇了向北行進。

陳飛介紹,象群遷徙雖然常見,但向北走這麼遠,的確比較異常還無法解釋,繼續向北確實也不適宜象群的生存。

陳飛說:“(再往北)人口越來越密集,森林越來越少,包括農田裡面可取食的農作物越來越少,不像在版納有很多水果、很多甘蔗可以吃。透過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它再往北也不太適宜它的生存和棲息。人類也不希望它再繼續往北,不然物件群的安全也會造成一定的危險。”

雲南北遷象群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小範圍迂迴活動 人象生活空間重疊問題怎樣破解?

陳飛在釋出會上介紹北遷象群遷徙路線(總檯央廣記者任夢巖 攝)

離群公象單獨活動已有多日,11日它從安寧市又回到了昆明市晉寧區活動,距離象群約14公里。陳飛解釋,大象的軌跡是無法預測的,但公象離群是正常現象。不過,它造成破壞的可能性會更大,需要加強監控。

陳飛說:“我們不做預測,我們只是基於現狀做研判、預警和預防,我們一直都在物件群和獨象保持跟蹤監測。對獨象的監測稍微困難一點,它有可能會闖入村寨取食農作物或者鹽巴,所以它確實風險比較高。目前,兩邊都有隊伍在跟蹤監測。”

此前有外界質疑,本次亞洲象遷移一路向北,是由於西雙版納象群的棲息地保護不受重視。

釋出會上,雲南省林草局動植物處副處長楊華駁斥了這種說法:“在上世紀50年代,亞洲象種群面臨著分佈區狹窄零散、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群多樣性降低等諸多問題,一度瀕臨滅絕。為拯救保護亞洲象,雲南省努力改善亞洲象生存環境,嚴厲打擊盜獵和非法貿易,已基本杜絕盜獵亞洲象的情況。二是加強棲息地保護與修復,在亞洲象主要分佈的區域已建立1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0。98萬公頃。在加強棲息地原生態保護的同時,為了提升棲息地的承載力,2001年開始,我們探索實施棲息地恢復改造,截至2020年已經完成修復面積達到了600餘公頃。”

此前根據粗略統計,北遷象群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隨著不斷移動,象群對當地居民造成的損失還在擴大。為了更好地實現人象共處,楊華介紹,雲南省採取了多種模式補償野生動物對人民群眾財產造成的損失。

“雲南省1998年就頒佈了《雲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補償辦法》。辦法出臺之後,一直以財政全額出資來補償野生動物對群眾造成的經濟損失。在2010年,又率先啟動了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引入了商業保險的模式,完善了補償的機制,並於2014年實現了省域的全覆蓋。2014年以來,共核定野生動物肇事保險案件達到13萬餘件,兌付保險金2。97億元,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群眾的損失,使群眾對野生動物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陳飛表示,這次象群“出走”後,不僅公眾十分關注北遷亞洲象的行蹤,科研工作者也得到了一些和此前認知不一樣的新發現,這也有助於研究如何更好地緩解人象衝突。

“比如我們以前一直以為大象站著睡覺,但是大家發現這次北遷的大象躺著睡覺,它走到哪裡累了就睡一會,醒來就吃,然後困了又睡一會,這顛覆了我們的想象。其次,以前認為大象都只是吃象草、吃芭蕉,但是後來發現大象闖進老百姓的農田裡面,吃玉米、吃火龍果,甚至連水稻都吃。還包括它們的遺傳,以前它的妊娠週期是22個月,後來發現它妊娠週期是20個月。並且隨著大象種群數量的增多,也發生了一些人和象生活空間的高度重疊。人象衝突機制是什麼?下一步需要怎麼去緩解?我們也正在開展這些工作。”陳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