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按照二戰美國的裝甲思路,坦克被分成兩種大的型別,一種負責支援步兵作戰,和步兵坦克或者突擊炮有點類似,另一種是專門的坦克殲擊車,它們主要承擔反坦克任務;這種裝甲思想是否能滿足實戰暫且不說,當時的美國確實按照這種“套路”來設計裝甲武器,為此出現了一些具有美國風格的武器,M10“狼獾”坦克殲擊車就是其中一款。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二戰爆發初期,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是也在積極研製坦克殲擊車,但是前期的型號都不是太給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底盤,直到M4謝爾曼中型坦克的研製取得進展。

1941年年底,美國在M4A2坦克的底盤上設計了一款坦克殲擊車,它被初步命名為T35,並在1942年1月製造了一個木製模型。為了適應坦克殲擊車的要求,設計師對M4A2的車體進行了適當的改動,例如取消了航向機槍、修改了部分割槽域的裝甲厚度等,而它的炮塔則是在當時研製的T1重型坦克炮塔上演變而來。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不久後T35E1出現,它擁有一座圓形的炮塔,但是炮塔裝甲為上下兩部分傾斜的鑄造結構,車體正面的變速箱位置額外增加了一塊裝甲板保護,車體兩側也安裝傾斜裝甲。T35和T35E1在不久後一起接受測試,測試正面T35E1的傾斜裝甲具有更好的防彈能力,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後來將炮塔改為鋼板焊接的六邊形結構。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在1942年5月進行的後續測試中,人們認為坦克殲擊車應該具有高速度,厚重的裝甲作用不大,於是再次進行了對車輛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例如在炮塔正面安裝楔形的裝甲等,也就是人們後來看到的造型。6月時,殲擊車經過標準化獲准量產,被重新命名為M10。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在生產中又遇到了問題,原來的六邊形焊接炮塔結構強度不過關,為了不耽誤生產,臨時改為五邊形的焊接炮塔,等以後技術難點攻破了再換回來。

M10坦克殲擊車戰鬥全重將近30噸,降低裝甲厚度後提升了機動性,最大行駛速度51千米每小時,車體正面裝甲只有38毫米厚,炮塔正面裝甲57毫米厚,這樣的防護水平在1942年確實算不上強。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在頂部開放的五邊形炮塔內安裝一門M7型3英寸(76。2毫米)主炮,炮塔能360°旋轉,炮管俯仰角度在-10°~30°,火炮理論最大射速15發每分鐘,實際戰鬥射速也很理想,發射穿甲彈的時候可在1000碼擊穿30°傾斜的3英寸裝甲板。輔助武器為炮塔後上方的一挺M2重機槍,但由於它的位置比較尷尬,用來反人員有點操作不便。

除了主炮彈藥和機槍彈藥,M10在車體內部還存放了數量不少的單兵輕武器,包括卡賓槍、手榴彈等等。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M10從1942年9月開始量產,儘管它不是二戰最強的坦克殲擊車,但是可靠性足夠,綜合能力還不錯,後來使用了新的瞄準裝置。在戰鬥中士兵們感覺頂部開放的結構造成防護上的缺陷,因此個別車輛在實際使用中被車組自己找些鋼板什麼的裝在頂部。

M10“狼獾”坦克殲擊車養成記,從T35到M10的發展史

儘管後來美國又有了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但M10才是殲擊車的主力,整個二戰中總共生產了6706輛,是美軍中最活躍的坦克殲擊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