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低碳生活 廢品投進回收機一步步如何處理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設立這一節日旨在動員民眾透過綠色低碳生活,保護地球環境。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是綠色低碳生活的重要一環。自2020年起,我市在中心城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已安裝了超500臺可回收物智慧回收機,日處理可回收物超30噸。今年還將再增設500臺回收機。可回收物是如何處理的,最終都流向了哪裡?4月21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可回收物進入分揀中心,細分為約四十個小類

4月21日,奎文區江山帝景小區的薛女士告訴記者,小區安裝了可回收物智慧回收機後,平時她都是把家裡的可回收物打包在一起進行投遞。“如果要求居民細分後再投遞,我感覺多數居民都會嫌麻煩。”薛女士說,她很好奇,這麼多可回收物全都投到一處,最終流向了哪裡。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了位於奎文區藍翔街動力智谷工業園區的愛分類·愛回收分揀處理中心,這裡有一個規模巨大的車間。一進門,眼前全是密密麻麻的可回收物收集袋,還有運輸車輛正將回收的可回收物源源不斷運往這裡。

有專門的工人將這些收集袋開啟,進行消毒後,將裡面的可回收物倒在一條傳送帶上,向上運送至專門進行分揀的工作線上。幾十位分揀工人在忙碌著,每個人身後都有一個“料倉”,他們分工明確,有的負責分揀紙類,有的負責分揀衣物,有的負責分揀塑膠……每位工人挑揀自己的可回收物扔到身旁的“料倉”裡。分揀工人周媛說,分揀可回收物必須眼疾手快,否則就會給後面的同事造成麻煩。

記者注意到,每個“料倉”上都標著名稱:黃紙板、花紙板、書紙、塑膠瓶、塑膠膜、小家電等等。“愛分類·愛回收”濰坊運營負責人張威介紹,目前他們的分揀車間將市民投放的可回收物細分為約40個小類。

壓縮打包後送至相關企業,進行再生環保處理

當“料倉”裡的可回收物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就會有叉車將這些分揀好的可回收物分別運送並放置在不同區域。待達到一定數量後,叉車又會將同類可回收物運送到打包機的傳送帶上。從傳送帶另外一個端口出來的可回收物,已經被壓縮成了方塊狀,用繩子捆綁打包完畢後,叉車會將其運輸到專門區域儲存起來。

記者在倉儲區看到,被打包好的紙殼、衣物、塑膠、薄膜等物品,分門別類堆積得如同一座座山一樣,場面非常壯觀。

這些可回收物最終流向了哪裡?是否被再生利用了?張威介紹,打包的可回收物,會直接被送到有資質的再生資源利用企業,經過再生環保處理,“變廢為寶”。

比如回收回來的塑膠瓶,經過再生處理後,可以“變身”成為雨傘、T恤衫、手提袋等各種物品。5個普通的礦泉水瓶經過再生處理後,就可以製作一把環保雨傘的傘布。“透過把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裡分離出來,可以實現1/3以上的垃圾減量,讓這些再生資源免於和幹垃圾一起被焚燒填埋,讓它們物盡其用,迴圈再生。”張威說,相關資料顯示,回收1噸廢塑膠等於節約6噸石油;回收1噸廢紙,可以使12棵大樹免遭砍伐;1噸易拉罐回收融化後,可以少採20噸鋁礦。這對於地球的保護作用不言而喻。

城區日處理可回收物超30噸,將增設500臺回收機

去年我市開始試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奎文區實行的“收集點——轉運站——分揀廠”收集處置模式,是城區主流垃圾分類處置方式。目前,“愛分類·愛回收”在奎文區、濰城區、高新區、坊子區已鋪設超過500臺可回收物智慧回收機。

每安裝一臺智慧回收機,後續的收集、轉運、運輸等配套環節必須跟上,否則就會讓機器的作用變得“有名無實”。張威坦言,剛開始運營時,的確出現了一些問題。針對廣大市民提的意見建議,他們經過不斷試錯改進,推動數字化運營,提升自身服務水平。目前,他們的系統能夠根據實時運營狀態和車輛定位、交通狀況等資訊,派單給最合適的清運人員,並規劃最高效的清運線路,提高畫質運效率。現在智慧回收機在滿倉40分鐘後,基本能夠得到清運。

此外,“愛分類·愛回收”小程式和APP主頁還增加了檢視狀態的功能,分為正常運營、即將滿倉、滿倉等。居民出門投遞前,可以先檢視一下狀態。

智慧回收機運營一年多時間以來,城區積累的固定投遞人數已超15萬,每天的投遞次數都在1萬次以上。日處理可回收物超30噸,相當於每日減少碳排放75噸。今年他們計劃新鋪設500臺智慧回收機,並適時增加新的垃圾分類分揀線,更好地助力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