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大爺首次做腸鏡竟查出十幾個息肉,其中一個還癌變!從息肉到腸癌有多遠?

近些年來,

腸道疾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

且有逐漸年輕化的態勢,

很多醫生說

“從息肉到大腸癌,僅僅是一次腸鏡的距離”

說明腸鏡作為發現腸道疾病的“救命”檢查,

是十分重要的。

福州70多歲的陳大爺

就在首次腸鏡檢查中發現十幾個息肉

其中一個還發現癌變!

七旬大爺第一次做腸鏡 發現癌變息肉

近半年來,70多歲的陳大爺發現自己的大便越變越細,僅剩筷子般大小,而且便秘嚴重。在醫生的建議下,陳大爺上醫院做了一次腸鏡,結果令他大吃一驚。

原來以前陳大爺從來沒有做過腸鏡,這次檢查,醫生髮現他的腸子里長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息肉。其中有一個息肉經病理檢測,還發現了癌變。結果,陳大爺不得不透過手術方式,切除了一段腸子。

醫生表示,陳大爺腸內取出的息肉還不算最多的,曾經還發現有些患者腸子內長滿了“肉疙瘩”,切下的息肉多達百個。由於部分腸息肉有癌變風險,如果民眾能提升腸鏡檢查意識,就能更好地維護腸道健康。

那麼,做完腸鏡檢查

拿到腸鏡報告怎樣判斷自己病情程度,

發現腸息肉後要不要切除?

息肉切除以後會復發嗎?

一起來看看醫生怎麼說——

福州一大爺首次做腸鏡竟查出十幾個息肉,其中一個還癌變!從息肉到腸癌有多遠?

40歲後腸息肉患病率可達30%以上

在腸鏡報告單中,最常見的字眼莫過於息肉,在40歲以上人群中,腸息肉佔到了30%以上。面對如此常見的腸息肉,是否都要一切了之?

其實,但凡腸黏膜上的突向腸腔內的贅生物都可被稱為息肉,它又可分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兩種。

1.非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不用太過緊張

比較常見的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錯構瘤性息肉。醫生在做腸鏡時,看到比較大的單個增生性息肉可能就直接在內鏡下摘除了。

如果息肉比較小,數量又比較多,可以先做病理活檢,如果病理檢測結果確定是非腺瘤性的,則可不用切除。但若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腹瀉等症狀時,可考慮予以切除。

福州一大爺首次做腸鏡竟查出十幾個息肉,其中一個還癌變!從息肉到腸癌有多遠?

2.腺瘤性息肉:高度重視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容易惡變,它們可具體分為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更變程度最高,發展最快。

發現腺瘤性息肉都要儘早切除

直徑<0。5cm的息肉:直接在內鏡下用活檢鉗摘除或電凝。

直徑>0。5cm且有蒂的息肉:可用圈套器性高頻電凝電切除治療。

腺瘤性息肉基底部較為扁平,直徑<2cm可採用內鏡粘膜下切除術治療,而直徑≥2cm,則需要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

如果腺瘤性息肉已經癌變,浸潤到腸道肌層:只能透過外科手術干預。

切除息肉後,定期複查不可少

息肉切除後,還需要定期複查腸鏡,為的是早期發現新的病變和區域性復發的病變。

曾慶新指出,經驗再豐富的內鏡醫生做腸鏡也可能會漏診,這不僅與醫生的細心程度有關,還因為有些息肉太小,長得部位太隱秘,或者腸道準備不乾淨,影響醫生的觀察視野,那麼,一次檢查往往會有所遺漏,所以需要定期複查。否則5-10年後息肉可能搖身一變,發展成為腸癌。

福州一大爺首次做腸鏡竟查出十幾個息肉,其中一個還癌變!從息肉到腸癌有多遠?

多久複查一次腸鏡?

對於有1-2個腺瘤性息肉(直徑2-3年進行初次複查。

對於有3-10個腺瘤性息肉,任何一個腺瘤的直徑≥1cm、有絨毛結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患者建議在息肉切除術後的3-6個月進行復查。

單個的非腺瘤性息肉摘除後,剛開始每年需複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3年複查一次腸鏡。

多發的非腺瘤性息肉,為保險起見,還是要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道為什麼會長腸息肉?

腸息肉的發生和生活習慣緊密相關,從現有研究結果看,長期食肉過多、低纖維素飲食者腸息肉發生率較高;長期便秘、排便不規律也會誘發腸息肉的形成。

“要減少腸內長息肉的機率,關鍵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增加植物纖維的攝入,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大便排出。”曾慶新說。

有症狀腸鏡卻提示未見異常?

有些人明明平時有腹痛、腹瀉的症狀,可做完腸鏡卻提示未見異常,這是怎麼回事?

如有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腸動力不足或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也可能與心理壓力大、精神焦慮、緊張有關。如果上述情況都排除,就要考慮肝膽、胰腺的問題。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  林穎 /文

編輯:小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