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在沒有火器的歲月裡,能夠遠端發射擊中目標的拋射兵器就是最先進的,屬於典型的“保全自己,打擊敵人”。人類最初的拋射武器恐怕是彈弓,一種時至今日依然流行的“玩具”。我們都知道,現代所用的彈弓一般由弓架、皮筋、皮兜三部分組成,弓架呈“Y”字形,兩頭繫上皮筋並連上一塊包裹彈丸的皮兜。當彈丸自重不輕,且皮筋拉力足夠大時,彈弓的威力不可小視。明清時期的彈弓更接近於射箭所用的弓,只是把箭矢改成了彈丸。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不過,古人說“弓生於彈”,這裡的“彈”或許應讀為“tan”,是一種更為原始的拋射武器。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複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弓箭對於矇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儘管有著非凡的劃時代意義,但是無論彈弓還是弓箭都是妥妥的單兵武器,對於攻城拔寨幫助有限,於是中國古人又發明了投石機,也稱拋石機或砲。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砲從何來

先有弓還是先有箭或許需要研究一番,畢竟有一種專門的投矛器也可以用於投擲箭矢,但先有石(彈)還是先有機則毫無爭議。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存在原始人使用的石彈——被打製加工過的石塊,但那時候只能靠力氣大的人自己拋,想來射程有限。

戰國時期,據《范蠡兵法》記載,越國有了能“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的拋石機,不過目前還沒有任何考古實證,所以具體什麼設計還不得而知。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拋石車原理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一直到三國時代,拋石機的設計突然有了突破性進展。官渡大戰前,袁軍在曹營前搶先壘了一座小土山,並在土山上修建了木質樓櫓,之後便安排士兵站在樓櫓上向曹營射箭。原來,之前的拋石車是需要先將木質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者乾脆把底座埋在地下再進行發射,不但安裝困難,機動性還差。

面對這樣的拋石機,袁軍只需要在高處不斷射殺安裝計程車兵就可以解除危機。地利被搶了,曹操只能另想辦法,成功搗鼓出了神器霹靂車(“太祖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袁紹傳》)。

他在炮架下面增加了車輪,使砲車可以自由移動,方便躲避敵人攻擊,於是袁軍的櫓樓及戰車接連被摧毀,最終大敗。雖然這種霹靂車足以讓敵人聞風喪膽,但曹魏發明家馬鈞還是發現了問題:這車只能單發,效率太低,而且如果敵人在樓邊支起一張大溼牛皮,石頭就砸不穿了。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馬鈞的改進方法

於是他提出了新的改良方案並進行了實驗:“欲作一輪,懸大石數十,以機鼓輪,為常則以斷懸石,飛擊敵城,使首尾電至。嘗試以車輪懸瓴甓數十,飛之數百步矣”。按照馬鈞的構想,需要建造一個大輪,懸掛幾十枚大石頭,然後利用離心力將大石甩出。他還做了實驗,證明是可行的。可惜,那些保守而傲慢的貴族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不然重新統一中國的時間可能都要被他改變了。

唐宋時期的砲

唐宋之時,拋石車又有了新的發展。唐代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炮車》中詳細描寫過當時車的形制和功能:“以大木為床,下安四輪,上建雙陛,陛間橫栝,中立獨竿,首如桔槔狀,其竿高下長短大小,以城為準。竿首以窠盛石小大多少,隨竿力所制,人挽其端而投之,其車推轉逐便而用之,亦可埋腳著地而用,其旋風四腳,亦隨事用之。”也就是說底座的輪子由雙輪變成了可以自由轉向的四輪,既能水平移動,又能旋轉,方便向四面八方拋射石彈。如果需要固定將輪子埋住就行了。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則對種類日益豐富的石砲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和繪圖。此外,宋代對於拋石車最大的改革則是發射方法。從前,人們採用的都是直接瞄準法,由砲手們把砲車推上戰場,合作確定打擊目標,調整射擊角度,再統一操作,這樣的方法有兩大弊端:

一是把自己的位置直接暴露在敵方面前,容易被反制;

二是在守城時,城牆上位置有限根本擺不開很多炮,同時操作一門石砲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所以戰時使用既佔地方又占人手,價效比太低。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1126年,宋代著名的軍事家陳規在德安守備戰中,首創了間接瞄準法,也就是直接把砲架在城牆內,城外敵人根本無法看到,所以更加難以防禦。攻擊時,只需要負責定位計程車兵站在城牆觀察好後,用口令指揮城內砲手就行。這種間接瞄準法是世界軍事史上一項壯舉,西方人學會時已經比我們遲了數百年。不過也應認識到,西方世界在拋石機上同樣有著獨到之處,如《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尼可羅和馬飛阿兄弟指揮最優秀的工匠製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聶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頭的西方機器”。這種回回砲能夠發射更大的彈丸,殺傷力更大,元軍在攻打襄陽樊城時曾經使用。

雷霆之怒——發射巨石的中國砲

不知道大家留意過沒,在象棋中,“炮”會寫作“砲”,而且這枚棋子行棋時可以隨意縱橫行走,但吃對方子的時候又需要隔著一顆棋但又不限距離,其實這正是“砲”在真實戰場上的執行規則。傳統文化在不經意間以這樣的方式暗暗呼應,怎麼能不讓人大呼巧妙、倍感驚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