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雲”故事之中國飛鶴:一罐奶粉的數字化旅程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3月18日,“國產奶粉第一股”中國飛鶴(06186。HK)公佈2020年度業績,營收同比增長35。5%。這是飛鶴連續第五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6—2020年,其年複合增長率為49。47%。

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在國內新增人口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嬰兒奶粉行業正面臨著市場萎縮的困局。但無論業績還是股價,飛鶴卻逆勢上揚。

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飛鶴成立於1962年,是中國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目前正大踏步邁開深度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全域性數字化的“飛鶴樣本”

“上雲”故事之中國飛鶴:一罐奶粉的數字化旅程

2018年,飛鶴決定牽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重要的夥伴——阿里雲。吸引飛鶴的不僅是阿里雲深厚的技術積累,還因為阿里巴巴自身在數字化轉型中也有多年實踐。

雙方的合作最初從資料中臺一期(銷售側資料中臺)的建設開始。之所以從這一點切入是因為奶粉每個月要復購一次,頻次非常高,對存量使用者的運營需求超出很多行業。過去只能靠人力來完成,費時費力,效率和效果卻並不理想。

但藉助數字系統和智慧技術來完成也並不容易,對資料有諸多要求。例如,資料標準必須統一。過去在供應商和飛鶴自己的倉庫中,同一個物品的庫存,可能以不同的名稱儲存,但一個字元的差異可能導致巨大出入。

阿里雲資料中臺提供了資料“快”“準”“全”“統”“通”的能力,使得資料發揮最大效力,也使得企業運營能夠從經驗驅動走向資料驅動。

資料中臺的價值很快被證明。2019年9月,資料中臺一期驗收上線後,飛鶴使用者運營平臺的月活年增長超過200%。

事實上,飛鶴的數字化並非從2018年才開始。2010年前後,飛鶴便上線了用於產品追溯的復碼系統,這是在工廠端較早佈局的資訊化系統。

但飛鶴的數字化探索在初期也存在不小的缺陷:系統是互相獨立的,各管一段的區域性數字化無法發揮資料最大的價值。這也是目前不少製造企業數字化普遍存在的問題。

“拿發貨來說,訂單在一個系統,發貨在另外一個系統,就很難快速響應,及時處理訂單。後來我們意識到,任何一個單子,都要能找到一條龍的來源。”飛鶴資訊化中心總經理馮海龍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因此,在與阿里雲合作前,飛鶴明確了“3+2+2”的系統化數字化戰略,即以智慧製造、ERP系統建設、智慧辦公等“3”個具體IT專案為依託,以資料中臺和業務中臺等“2”箇中臺為統一支撐,支援新零售和智慧供應鏈等“2”個核心業務目標的實現。

2019年10月,阿里雲和飛鶴的資料中臺二期(供應鏈資料中臺)啟動。整個供應鏈中臺建設涉及8個板塊25個場景,包括成品庫存管理、原料包材管理及最佳化、生產及質量管理、經銷商管理、物流管理等。

以物流管理為例,系統不僅可以透過產成品發貨貨齡分佈情況監控在庫停留時間資訊,進行調撥及發運決策,有效平衡供應鏈供需兩端及利用物流資源以降低物流費用,還可以為業務部門追蹤成品庫存,為後續形成決策依據奠定基礎。

“飛鶴一開始便決定對供應鏈和生產端進行數字化,我們認為必須要有足夠的遠見,才會在生產端引發變革。”馮海龍說。

從奶源到消費者,一罐奶粉要經歷怎樣的數字化歷程

“上雲”故事之中國飛鶴:一罐奶粉的數字化旅程

如今,一罐奶粉將經歷越來越“神奇”的數字化旅程。

比如,透過飛鶴的追溯系統,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後,可以看到每一罐奶粉的具體生產工廠、批次、工廠產線,如有需要,還可追溯到具體的牧場和奶源。

再比如,和此前的復碼系統不同,現在的追溯系統不僅改善了消費端的體驗,對於生產端也頗具價值:透過追溯系統,飛鶴已經可以及時捕捉市場需求,實現小批次、高速度的柔性生產。

除了消費者,飛鶴的各級管理者也能直觀地感受到變化。管理者既可以對比兩個商場營銷活動的投入產出比,也可以對比兩個地區的銷量變化,甚至可以在幾分鐘之內,拖拽整個集團的資料來源,獲得維度豐富的資料資訊,支撐企業的精細化運營。

更具想象力的變化發生在生產端。一方面,資料正在指導整個企業尋找經驗管理無法達到的最優解。

透過將工廠所有的裝置、人員、資產全部匯入系統,圍繞整個工廠進行建模,並重新梳理整個工廠的原料入庫、儲存、檢測,生產,產成品檢測、儲存、出庫等流程環節,不斷逼近最優解。

另一方面,全域性數字化正在推進飛鶴進入智慧化階段。

在飛鶴的工廠中,資料也在發揮同樣的作用。透過對生產線路的資料監測,系統可以自動判斷線路的執行狀態,排查故障,以前手工操作的投料,已經由系統自動投料取代,基於資料,系統可以精準控制投料數量,並對異常情況實時作出判斷。

數字技術+產業經驗,如何1+1>2?

如今,飛鶴已經嚐到了數字化的諸多“甜頭”,但數字化的更多價值,依然像水面下的冰山,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挖掘。

要實現數字技術+產業經驗1+1>2,並非坦途。事實上,飛鶴在和阿里雲合作之初,雙方也曾在一些問題上產生分歧。例如,對於如何建設使用者中心,雙方最初有不同的認識。

“網際網路企業如果做使用者中心,它的使用者是指消費者,而傳統品牌商的使用者既包括消費者,也包括經銷商。”馮海龍說。

對於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的業務場景差異,阿里雲新零售快消線負責人李小強也感受頗深。“當初設想的一些內容,在雙方密切配合調研後,重新梳理和定義,最終做出調整,更符合飛鶴實際的需求場景,這個過程對於阿里雲來說,也是一次學習和進步。”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值得注意的是,飛鶴數字化不止侷限在企業內部,作為行業領頭羊,其探索已經溢位到產業鏈上下游。目前,飛鶴與戰略合作伙伴打通了系統,上下游可以實時瞭解各個環節的產能、生產計劃、原材料儲存等,協同能力大大提高。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21年第6期)

“上雲”故事之中國飛鶴:一罐奶粉的數字化旅程

2021年第6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