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吐槽大會停播一期,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剪輯時間不足”,但坊間已經將“鍋”甩到了足協、籃協的頭上。似乎是足協、籃協的玻璃心被前面一期深深刺痛,因此才暗中施壓導致節目停播。罵得對不對且另說,就說這次被罵到底冤不冤。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吐槽大會官方宣佈延期後,豆瓣就湧出了許多討論帖,帖子的主題大都是猜測本期是否因吐槽“體育圈”遭遇停播。不出意外的,底下的評論區出現了諸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打著答疑解惑的幌子在諷刺這兩個專案所屬協會的玻璃心。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不出意外的,底下的評論區又是一陣“高潮”。還有人拿出足協下發的《中國足球協會紀律準則》說事兒,並將此當成足協暗中發力的證據。網路上同樣有不少“同行”把足協、籃協和吐槽大會的停播掛鉤,雖然點開正文全都是沒有根據的推測,但內容早已無關緊要,只要標題有噱頭有人罵足籃/協,就成功了。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目前針對《吐槽大會》的有以下幾種聲音:1、正方:過度娛樂;反方:足籃本為娛樂,不必上綱上線。2、正方:足球憑什麼能教訓籃球?反方:足球能吐,籃球吐不得?3、正方:代表個人上臺可以,代表行業就不行;反方:行業爛成這樣,吐槽怎麼了?4、正方:娛樂搭臺,大眾吃瓜,有利推廣;反方:互相攻訐,沒有實際效果;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然後就各自立場吵成一片,不亦樂乎。以至於網路上的熱度已經隨著節目播出不斷衰減,反倒是足以和各自的球迷噴成一片。現在,隨著停播,又一輪來自路人的“討伐”到來,足籃球真的達到了所謂“推廣”目的嗎?恐怕並不如預期。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之前就曾寫過一篇《吐槽大會》的觀點,有朋友留言說是上綱上線,在此還是要重申一遍:體育+娛樂在中國勢在必行的,讓更多人參與才有未來。但對待體育還是應該有區別於純粹娛樂的態度。歐洲、美國的體育產業已經足夠龐大,龐大到單一球員的話題就能做成一期甚至一檔綜藝節目,但前提條件是在這些地區有足夠多的體育受眾,而不是被強行推上臺面任由大眾戲謔嘲諷。如今恰恰是反過來的,而這正是對郭艾倫、周琦出現在《吐槽大會》上持懷疑態度的人最大的擔憂。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體育應該是在展現“更高、更快、更強”的基礎上,尋求泛娛樂化,讓更多的人在歡聲笑語中願意瞭解、參與進來。中國有許多冠軍都在複製這樣的路線,譬如早期的田亮,後來的傅園慧、寧澤濤、孫楊、林丹、張繼科、李娜甚至中國女排。范志毅之所以能夠在這場風波中獨善其身,恰恰是因為他早在2006年就已經退役,並且早已憑藉其輝煌的職業生涯以及行事作風破開了體育的圈子,因此即便身負上海足協副主席的名頭,自黑起職業生涯和中國足球現狀旁人也無話可說。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2017年時,馮瀟霆初登《吐槽大會》前曾經非常擔心輿論影響,他說:“一方面當時正在忙於辦公益足球賽,事情比較多,另一方面,確實咱們足球的整體水平不高,虧欠球迷還比較多,輿論環境也比較複雜,擔心說錯話,成為外界炮轟的物件。”後續籤合同時也明確了底線:“我有我的底線,我是中國足球的一分子。中國足球確實還沒有發展得那麼好,可以被吐槽,但不能成為發洩的物件。雖然我們還有沒有達到球迷的期望值,但我們一直在努力。調侃我攻擊我都沒問題,但在原則性的問題上,請尊重中國足球。”於是,即使節目播出後,來自球迷群體不算友好的聲音很多,但更多的正面聲音還是最終打消了疑慮,算是一次成功的破圈推廣。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而這一次,效果如何呢?一次莫名其妙地停播,也成為了扣在足籃/鞋頭上的屎盆子,節目播出後最多的討論也停留在足籃球迷和從業者的玻璃心,以及中國籃球和中國足球到底誰更爛的討論上。《吐槽大會》停播可能有一百種理由,但這一次跟中國足協沒有半毛錢關係,這份檔案更不能成為所謂的“證據”。

這一次,我們真的冤枉了中國足協

換句話說,假如中國足協這麼怕被“罵”,陳主席大概不會兩次做客央視,還敢唸叨著“假賭黑”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樣的敏感話題。其次,按照馮瀟霆當年上節目時產生的輿論風波以及他國家隊隊長、恆大球員的身份,恐怕不用足協出面,恆大內部的警告處罰早已在路上。還是那句話,體育+娛樂在中國勢在必行的,讓更多人參與才有未來。但對待體育還是應該有區別於純粹娛樂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