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之清明】清明既是“節氣” 又是“節日”

清明與掃墓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與其他節日的“狂歡”屬性不同,它又承載著我們這個民族不同的思想寄託,這個與眾不同的節日抒發著人們豐富情感中“深刻”的那一面。這種“深刻”情懷,隨著人生閱歷豐富起來愈發濃烈。

自古時候起,清明就和掃墓祭祖、郊遊踏春兩大活動聯絡起來。在這一天,人們拜掃先人墓地,添新土、插新枝、鋪上鮮花、描飾墓碑,叩拜祖先、追思先烈;同時,清明前後又是萬物萌芽、花開葉展的絕美時節,人們走到郊外,遊覽春光,縱情歡歌。

感悟生命、享受春光,悲喜交加,這就是清明節不同其他節日的一面。

清明與節氣

每年當太陽到達黃經15度左右便進入到了清明時節。“清潔而明淨”——清明的名稱是根據天氣物候特點得來的。

古代把從清明開始的15天,每隔5天分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

意即這15天,先是作為清明節氣之花的桐花開放;而接下來田鼠活動逐漸寂靜下來,而鴽(一種小鳥,有說是鵪鶉)開始活躍,於是古人便說田鼠變成了鴽;然後雨後天空就要出現彩虹了。

這三候,體現出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其浪漫的感情!

清明與寒食

起初,清明節與寒食節時間接近,寒食節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兩節便逐漸合二為一了,寒食成為了清明的別稱,同時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清明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古代,在北方大家主要吃些棗餅、饊子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藕等。在北京,到了清明,則開始食用小吃杏仁茶。

其實現代人要想體會一下“寒食”也很簡單,可以在清明頭一天熬上一鍋粥,放置一夜,既能在寒食節當天充飢,也不必生火了。據記載,唐代時寒食節流行一種“桃花粥”,就是採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的。

相關連結▷▷

清明時節飲食情緒需控制

清明節前後氣候變化多。中醫提示,清明時節要注意預防高血壓和過敏疾病,注重情志穩定。

清明後的一段時間是高血壓的易發期,肝陽上亢的人群會出現頭痛、暈眩、血壓升高等症狀,要注意降壓,合理膳食。飲食上宜食清淡少鹽、滋陰潤肺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如黑木耳、銀耳、山藥、百合、茼蒿、芹菜、大棗、蜂蜜、菊花等,少食辛辣“發性”之物。

清明時節,氣溫已暖,鮮花盛開,風力較大,會引起以花粉為主要過敏原的過敏反應。柳樹花開,楊柳飄絮,也會使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復發,需要注意防護。

清明時節緬懷先人,難免傷感。悲傷過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很嚴重,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應控制情緒,以防舊病復發。這期間,可以到空曠的戶外踏青散心,保持情緒穩定,身心清靜平和。

據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