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成於瑣碎折於騖遠--讀《裁判是怎樣寫成的》有感

成於瑣碎 折於騖遠

--讀《裁判是怎樣寫成的》有感

市中院刑二庭 林青

近日,拜讀了最高人民法院資深高階法官李廣宇撰寫的《裁判是怎樣寫成的》一書,我受益匪淺。該書沒有生澀難懂的高深法學理論,更多是親切自然,深入淺出的司法實踐感悟,使同為法官的我感觸良多。

《裁判是怎樣寫成的》是李廣宇法官在離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崗位兩年之後,靜下心來對多年行政訴訟審判實務、裁判文書撰寫梳理的一些心得。卷閉後其深厚的法律功底,讓我深感靜水流深、醍醐灌頂。法律是相通的,法學更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撰寫裁判文書是一名法官應當具備的當然技能之一。但是,裁判文書怎麼寫?怎樣寫得更好,這是個永遠無限的一個話題。它來自於孜孜不倦的終生學習,來自於對法律的敬畏之心。

很喜歡書中一段話:一個人如何對待他所選擇的事業也就是他道德風範的最佳表現,生活既將我捲入到法學之中,我就應當全力以赴,盡我力之所及,一絲不苟地來展現這一行業的美好前景,以表明這是舉世之間至高無上的事業。我覺得這與曹忠明院長要求的法律人必須具備的坦蕩之心、感恩之心、進步之心、躬廉之心的“四心”是完全契合的。

有人說法官充其量只是個忠實的法律執行者或者是個高水平的法律實施者。在我看來,法官更應定位是多重角色的有機複合體,他既是能夠嫻熟應用法律,明辨是非曲直的裁判者,同時也是能鐵肩擔道以妙手助和諧的糾紛化解者。一襲法袍,外觀上顯示的僅是職業標記,披掛之後擔當的是沉甸甸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作為一名多年的刑事法官,我每天面對大量本身是零星散亂的證據,如何將散亂的證據透過合理佈局排列出符合法律邏輯的體系,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同時對案件證據體系的整體把握,又要從各個維度進行一個闡述分析,古詩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審理案件中要不侷限於一點,努力從各個維度全方位地去論證,以增強裁判的說服力。除了文書寫作必須規範,更要在能力範圍內儘量追求極致,以更嚴苛的要求,多學多改,弘揚司法領域的工匠精神。畢竟,每一份刑事裁判文書承載的是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一份好的刑事裁判文書,不僅能夠有效化解矛盾,促進犯罪行為人認罪伏法,懲惡揚善,而且有助於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和司法理念。

《裁判是怎樣寫成的》書中引用卡多佐的話,在這整個國度的數百個法院裡,每天都在進行決定案件的工作。你的幸運不只是見到了這些決定本身,還在於我參與了這些決定的生產過程。決定的生產過程遠不是自動售貨機那麼簡單。而是綜合多種因素,包括事實的、法律的、情感的、倫理的、個體的、社會的,日復一日,以不同的比例,所有這些成分被投入法院,這個鍋爐中釀造成這種奇怪的化合物。剛開始你註定是血氣方剛,臨走時你可能會老氣橫秋,不經意間你走向了成熟。李廣宇法官書中說,而今天你要記住,你還只是一個學徒,是成於瑣碎,才折於騖遠。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沒有經歷過人生就不會知道人生是如此短促,如今我也快到退休的年齡了,可我覺得自己仍然像個學徒,還有好多學問沒有學到,還有好多問題沒有思考清楚,要做的事情真的還有很多呢。

一位如此有著法律沉澱、人生厚度的法官尚且如此,我更有理由從今天開始清零,從學徒心態開始,從努力寫好每一份裁判文書開始,沉下一顆心,繼續嚴謹細緻成就審判成果的結晶,努力實現正義的價值期待。

編輯:沈於藍

稽核:王利冬

審定:張立群

【來源: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