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也能上綜藝!“銀髮綜藝”《屋簷之夏》豆瓣評分達8.0,探討兩代人間“代溝”

【環球時報記者 呂克 張振】“銀髮綜藝”《屋簷之夏》即將於本週收官,這部國內首檔“忘年共居”真人秀節目,透過安排三名在上海獨居的老人和多位“滬漂”年輕人共居,探討在中國的城市現代化過程中能否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目前《屋簷之夏》的豆瓣評分達8。0,觀眾除了感慨“瓊瑤女主”劉雪華的人生狀態、感嘆“朱爺爺”朱增德的童心,更從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收穫思考。然而,與之前層出不窮的唱跳選秀類綜藝相比,真正關注老年人的節目在數量和型別上還有待擴充套件。

探討兩代人間的“代溝”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人總數已超過2。6億,他們不僅是傳統電視的觀眾,如今也積極擁抱網路等新事物,因此,打造屬於“銀髮一族”的影視劇和綜藝節目,成為綜藝發展新方向。2014年,河南衛視就曾打造挖掘“老年歌唱達人”的《金色好聲音》,央視也在去年推出《樂齡唱響》全國老年合唱大賽,把舞臺交給老年人,這一階段的“銀髮綜藝”也主要以展示老年人才藝為主。

2014年,東方衛視也從韓國引進《花樣爺爺》真人秀,讓秦漢、曾江和牛犇等老一輩明星與劉燁等“年輕挑夫”搭配旅行。而針對老年人的相親類節目《緣來不晚》《愛的選擇》《相親相愛》等,則為觀眾展現更加“接地氣”的老年人感情生活,這也是當時同類綜藝的核心。老年人在收穫愛情的同時,也獲得晚輩的理解。

而與單純聚焦老年人不同,《屋簷之夏》著重探討兩代人間的“代溝”,透過共同生活的方式,搭建長輩和年輕人間的“溝通橋樑”。

“我很想回去和外婆聊聊”

89歲的朱增德是《屋簷之夏》共居嘉賓的“老人組”成員之一,與B站義大利UP主阿雷、女音樂劇演員葉嘉雯共住。朱增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屋簷之夏》這檔節目也向年輕人展示了老年人的生活,讓他們知道老年人一個人也很孤單,這對二者都有好處,”朱增德說,“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諧社會,我也想證明自己不服老,還能發揮餘熱”。

《屋簷之夏》中,共住的兩名年輕人從朱爺爺口中瞭解到後者年輕時常去百樂門,於是特意策劃“驚喜演出”。作為《屋簷之夏》的常駐觀察員,23歲的B站UP主中國BOY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年輕人與老年人交流大多是被動的,其實年輕人可以主動去問老年人‘你們年輕的時候是什麼樣的’,讓自己更加了解長輩”。

另一名常駐觀察員、25歲的B站UP主“泡芙喵”也認同這一觀點,“參加完這檔綜藝,我很想回去和外婆聊聊,問問她年輕時經歷了什麼,有哪些遺憾,然後幫她實現”。同時,節目中年輕人教會“社交宅女”劉雪華如何用手機點外賣、使用智慧家電的情景也讓“泡芙喵”感嘆,原來老年人和年輕人在生活方式上可以達成一致。

45歲的配音演員姜廣濤也是《屋簷之夏》的觀察室常駐嘉賓,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屋簷之夏》不僅展現當下老年人與年輕人交流中的困境,也為二者的交流提供了方案:“老年人也曾年輕,年輕人也終將老去,與人交流時應當拋開年齡的限制,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去感染自己,也鼓舞身邊的人。”

“老年人也能上綜藝”

“《屋簷之夏》一方面是希望能給年輕使用者提供陪伴,當你在外打拼,看見大城市裡的青老共居生活,能夠感到一絲溫暖和安慰,”談到《屋簷之夏》的創作初衷,節目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另一方面是希望透過節目中的獨居老人們,呼籲公眾給予老年群體更多關注,關注老人們的現在,就是關心公眾的未來。一檔綜藝節目或許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但希望看到這檔節目的人能夠好好照顧自己,也抽時間多陪陪自己的家人”。

在《屋簷之夏》之前,也曾有《我家的那小子》《我家的那閨女》《女兒們的戀愛》等綜藝,透過父母一代的視角觀察子女的愛情和生活,讓觀眾旁觀父母在態度上的轉變,著重表現父輩與子女間的溝通與矛盾解決。

由此可見,“銀髮綜藝”在未來具有更加廣闊的市場,不論是劉雪華這樣的老一代明星,還是年輕明星的父母們,他們向觀眾展現出真實、質樸的一面,而一旦“老年人也能上綜藝”的概念被大眾普遍接受,就有望繼續湧現出各種型別的創意,成為最具溫情和新鮮感的跨媒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