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多地頻現40℃以上高溫 警惕“熱射病”要注意這些症狀

本文轉自: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 (記者孫紅麗)連日來,我國南方地區持續高溫。

8月22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第11天釋出高溫紅色預警,連續第33天釋出高溫預警。

極端高溫除了帶來乾旱,還會對生產生活、人體健康等方面造成影響。醫生提醒,高溫天氣下大家需繼續做好防暑降溫工作,謹防中暑甚至熱射病等疾病的發生。

多地高溫天氣易引發疾病

最近一段時間,南方多地持續出現40℃以上高溫天氣,已有不少國家級氣象站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

據成都氣象訊息,截至8月21日15時,成都最高氣溫達到了43。4℃,出現在簡陽市,這也是成都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

另外,中央氣象臺8月22日06時繼續釋出高溫紅色預警:預計8月22日白天,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安徽、江蘇大部、上海、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中東部、重慶、貴州東部和北部、雲南東北部、廣東中北部、廣西北部等地有35~39℃高溫天氣,其中,陝西南部、四川東部、重慶、湖北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東南部、浙江中西部、福建東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連續多日39℃、40℃的高溫天氣,不僅容易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隨之而來,呼吸系統疾病、中暑等疾病也呈現多發趨勢。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徐志鴻表示,人體的體溫受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人體透過面板血管擴

張,體內血液流速加快、排汗、呼吸、大小便等散發體內熱量。

他說,在高溫、高溼、暴曬、通風不良的環境中,人體會出現散熱障礙,

導致體內熱量蓄積,發生中暑。

過勞、睡眠不足、工作強調大是主要誘因,老人、兒童及有慢性病者易發。

“中暑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類。”徐志鴻解釋,先兆中暑是指在

高溫環境中出現乏力、大汗、口渴、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

胸悶等症狀;輕度中暑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面板灼熱、體溫升高至

大於38攝氏度,可伴有噁心、嘔吐、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

降、面板溼冷等

警惕“熱射病”突襲關鍵在預防

徐志鴻表示,熱射病是最嚴重的中暑型別,除了輕度中暑的症狀外,還表現出高熱、痙攣、暈厥、昏迷、休克,嚴重的可引發死亡。

據瞭解,熱射病是由於暴露在高溫高溼環境中身體調節功能失衡,產熱大於散熱,導致核心溫度迅速升高,超過40℃,伴有面板灼熱、意識障礙(例如譫妄、驚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嚴重致命性疾病,是中暑最嚴重的型別,一旦發生,死亡率極高。

高溫高溼的氣候因素和高強度體力活動是導致熱射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非勞力型熱射病(又稱經典型熱射病)主要由高溫和(或)高溼環境因素引起,通常沒有劇烈的體力活動。勞力型熱射病主要由於高強度體力活動引起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

北京友誼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蘆照青表示,降低熱射病病死率的關鍵在於預防。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避免直曬,如必須外出需注意防曬,可以戴防曬帽、打遮陽傘。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戶外勞動或鍛鍊應選擇早晨氣溫較低時,並注意中途休息,大量出汗時應多飲淡鹽水等補充電解質與水分。對於年老體弱、慢性病患者、兒童及孕產婦,要保證居室通風,高溫時段適當開空調降溫。

徐志鴻建議,熱射病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避免高溫(高溼)及不通風的環境、減少和避免中暑發生的危險因素、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避免脫水的發生。

另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菊花、金銀花、荷葉、薄荷、藿香和廣藿香等都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重症中暑的發生,但不可盲目使用,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