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明了“皮匠”的能耐也不小。在傳統的“三百六十行”中,皮匠也是重要的行當,他們不但雙手靈巧,還有著常人所不及的能耐。不過,要考驗一個皮匠的本事,最關鍵要看能不能做好鞭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下面小編給您揭秘。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皮匠是古老的行當,如果要追溯其起源,恐怕就要從原始先民的獸皮衣服說起了。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人們還是依賴於動物的皮毛,以滿足保暖的需求,比如用動物皮毛做成各種服飾。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功皮之工,函,鮑,韗,韋,裘”,意思是治理皮革的工匠一共有五種,即函人、鮑人、韗人、韋人、裘人。由此可見,在商周時期不僅形成了皮匠這一行當,而且還有明確的種類和分工。經過唐宋的發展,到明清時期皮匠行當就十分鼎盛,全國各地都出現了以皮革謀生的手藝人,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帶著剪刀針線走南闖北,也促進了皮匠技藝的傳播。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在清末民初,我國東北地區就有很多外來的皮匠,他們通常都以做皮毛衣服,或者是皮拖鞋為生,此外還有馬鞍和皮鼓等等,也都是他們的業務範疇。雖然皮匠很多,但是他們大部分人的業務都大致相同,所以有時候也完全看不出哪個皮匠手藝好,哪個皮匠手藝差。舉個例子,東北人喜歡穿皮烏拉,一種牛皮製作的靴子,一般來說製作一件皮烏拉需要1——2天,這無非就是看誰手速快,1天做好和2天做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如果是好一點的牛皮可以穿三四年,但如果是差一點的牛皮穿兩三年就爛了,但這一差別在當時也完全看不出來。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因此,技術好的皮匠和技術差的皮匠都能有生意,誰也找不到毛病。然而,確實也有考驗皮匠功夫的東西,那就是鞭哨。所謂“鞭哨”,其實就是東北地區趕馬車的一種鞭子,一般長度在60-80釐米。在日常生活中,一把好的鞭哨甩出去聲音清脆,聲音能傳幾里遠,而差的鞭哨甩出去聲音十分沉悶,甚至有的還發不出聲音。對購買鞭哨的車伕來說,鞭哨好不好現場一甩就知道,而不需等多年之後,因此做鞭哨做得好的皮匠門庭若市,而做的不好自然冷淡,外人一眼也看得出來。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據老一輩的皮匠技藝傳承人介紹,鞭哨是一個皮匠的試金石,而要做好鞭哨其實也有三個訣竅,不過即便有人知道了這三個訣竅,但也不一定就能做出合格的鞭哨。究竟是什麼訣竅呢?下面小編來給您一一細說:

訣竅一:選擇合適的皮子。需要注意的是,皮子的選擇很關鍵,不過並不要求使用最好的皮子,而一定要用最合適的皮子。比如牛皮,有水牛皮,黃牛皮,犛牛皮和犏牛皮等,甚至還有公牛皮和母牛皮之分,以及頭層皮和二層皮的區別。要做鞭哨,一定要選擇黃牛皮,最好還是母牛的牛皮,這是做鞭哨的皮匠多年總結的經驗。總之,選擇合適的牛皮比製作本身還重要,如果選擇錯了牛皮,即便技術再好也是白忙一場。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訣竅二:選擇好牛皮之後,然後進行一系列的加工,最後將牛皮分割成小細條。此時,一般的皮匠就直接開始製造了,但是經驗豐富的皮匠知道,還有一道重要的油浸工序,即將小細條牛皮放在桐油中浸泡24個小時,以此保持牛皮中的水分,多年之後也不會變得硬邦邦,即便是長時間暴曬,也不會變得乾燥不耐用。

訣竅三:等油浸工序完成之後,還是不能心急就開始做,這樣做出來的鞭哨也是不行的。此時,應該將小細條牛皮放在陰涼處陰乾,時間也根據季節的不同有長有短,比如夏季天氣炎熱,陰乾半個月就可以,而到了秋冬季節則要1-2個月左右。此時,陰乾的牛皮製成鞭哨就變得有韌性,甩起來也才會有清脆的聲音。

民國有個皮匠行,為何不起眼的“鞭哨”,竟是檢驗其手藝的試金石

不管怎麼說,製作鞭哨其實也有無盡的智慧,但可惜隨著社會的發展,淘汰了馬車,也就淘汰了鞭哨,不過製作鞭哨的手藝卻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範圍內還不斷的傳承和發展,而這對皮匠行當來說也是一大幸運的事情。

參考資料:

《皮匠》作者:曹保明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