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陳與城市露臺、商場、地鐵站等公共空間相疊加靈感交織浪漫,申城美術新空間加速上新

蘇州河畔,盈凱文創廣場頂樓18層近日新添UCCA Sky Space城市天台,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旗下集多元化功能為一體的全新藝術空間。360度落地玻璃窗外風景獨好,天台上正在舉辦的“夜次元——夜以為序”藝術展,則為首屆“靜安露臺季”啟幕。

建築與藝術交相輝映,延展著城市生活與藝術行業融合的深度與廣度。這些令人驚喜的新空間不斷重新整理城市藝術地圖和業態,在藝評人林霖眼中,“美術新空間”的“新”,拓展了現代藝展公共空間模式“白盒子”的定義,也創造了當代公共藝術新的價值,更為城市塑造了更多韌性的肌理。

“一江一河”沿岸城市公共露臺,變身盛放藝術的絕佳容器

初秋的風,漸漸有了一絲涼意。“一江一河”沿岸城市公共露臺與藝術的結合,為申城“上新”了迷人的藝術新場景,飽覽風景與欣賞藝術兼得,充滿生活的滋味。

新近正式與公眾亮相的UCCA Sky Space城市天台就在蘇州河畔,呈半開放式。裝置、影像、攝影、繪畫、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品有機排布,沐浴在透過落地玻璃窗灑進來的融融月光下,以“夜”為主題聚合7位藝術家的觀察視角。踱步於這個環形空間,時而邂逅陳維“俱樂部”系列攝影,感受鏡頭所捕捉的年輕人生活中“出神”的瞬間,時而與丁世偉的裝置藝術《源》相遇,這是水面上的一輪人造月亮,於喧譁中營造出難得的詩意,而抬頭望向遠方,不僅能瞥見現實世界的月亮,還可將熱鬧的人民廣場商圈、林立的陸家嘴高樓,蜿蜒的蘇州河等一眾申城地標盡收眼底。

黃浦江畔,被譽為“外灘最美天台”的復星藝術中心四樓天台近日亦迎來藝術煥新。三枚被“螢幕藍”色彩放大的巨型手指雕塑現身天台,在外灘的天際線之間停留、漫步和跳舞。這是行至第四屆的“天台藝術季”所推出現場創作專案“從來沒有,無聊的,時候”。這一系列創作的原型,均來自藝術家劉毅此前在這個天台及一側咖啡廳寫生、休息時隨性而起的手機繪畫。

在天台現場,一方面,劉毅結合想象與現實進行的手機繪畫在原地被如實還原,貫穿藝術家標誌性熒光色彩的同時,也是電子螢幕中最常見色彩的虛擬空間與真實空間相重疊。另一方面,動態的空間情境表演不時進行,現場環境及觀眾與表演人物的互動進一步打破了真實與虛擬的界限,也混淆了藝術家腦海中的世界與觀眾眼中的世界。劉毅向記者坦言希望藉此喚起大家對於無聊的新認識:“開啟你腦袋上的‘訊號接受器’,不斷髮現、去連結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浪漫,自己的創造,自己的藝術。我們能夠感受到,雲、天、光、風、建築、江景等萬事萬物也包括我們自己,無一不在創作自己的故事。”

複合出生活化藝術新場景的美術新空間,讓藝術更浪漫可親

在上海,“美術新空間”新業態呼之欲出。這是前不久對外發布的《上海美術館發展年度報告(2021)》給出的判斷。這樣一種新空間,顯然有別於傳統美術館、畫廊等“白盒子”式展廳空間,而是與社群、辦公樓宇、商場、地鐵站、機場、火車站等公共空間相疊加,複合出生活化的藝術新場景。值得引起關注的是,“美術新空間”盛放的藝術佳餚,不僅僅打破了傳統的展陳思維,還在藝術創作本身即講究起推陳出新。

最近將天安千樹這座懸浮森林般奇幻建築裝點一新的大型城市藝術景觀裝置“百結千樹”就是一例。這是天安千樹百餘座山峰樹狀露臺上現出的百餘隻橙紅色蝴蝶結,儼然上演著“蝴蝶結狂想”。生機勃勃的綠意與靚麗的橙紅色交相輝映,為日間的城市增添了生機與活力,而夜晚隨著燈光亮起則傳遞著溫暖與浪漫。這些蝴蝶結不僅僅作為裝飾,更有其藝術“出處”。那便是尤倫斯藝術中心上海分館正在舉辦的德國藝術名家托馬斯·迪曼德中國首個全面回顧展“歷史的結舌”。在名為《日常#32》的展品中,迪曼德拍攝了作為節日裝飾品、洋溢著慶祝意味的蝴蝶結。“百結千樹”將藝術家鏡頭下傳遞與鄰和睦、不期而遇友善的橙紅色蝴蝶結加以放大,以發光材質製成兩種尺寸,置於天安千樹建築上,以開放式露臺為依託,利用露臺上種植的上千棵綠植與蝴蝶結共同塑造出蘇州河畔一道超現實、浪漫且奇妙的風景線。

地鐵站作為“美術新空間”亦越來越為大眾熟悉。隨著申城越來越多地鐵軌交線路“上新”,地鐵站正在掀起藝術“內卷”,讓尋常百姓在上下班途中便能感受到藝術的美感。地鐵14號線豫園站亮相半年多以來就在持續刷屏,令人不免驚呼“這到底是藝術展還是地鐵站”。中法藝術家攜手完成了這一站點的站廳設計與公共藝術打造。其通道設計靈感來源於豫園燈會:間隔的灰調水泥牆代表著歷史沉澱,透明琉璃則代表了現代繁華;既簡約地勾勒出古建築素牆飛簷的特徵,又以彩燈變幻的泛光照明表現當代商圈的熱鬧。

在業內看來,這些大大小小的“美術新空間”不僅指向藝術的生命力,也孕育著城市中人們的創想力。在林霖看來,藝術介入形形色色的公共空間,若能調動起藝術生產力的能量,將令它在公共語境中獲得更強的價值。也有專家指出,當藝術走出美術館,走進公眾的日常生活,不僅激發人們對藝術的興趣與對生活的熱愛,還將催生更多的創意和靈感。(範昕)

【來源:文匯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