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不起司馬氏篡魏,卻又預設曹丕篡漢這一事實,什麼原因?

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在百官聯名上書的“勸諫”下,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魏王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終於答應接管皇位。同年十月,曹丕稱帝,改國號大魏,定都洛陽,自此歷經一百九十多年的東漢王朝滅亡。

很多人看不起司馬氏篡魏,卻又預設曹丕篡漢這一事實,什麼原因?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隨後晉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有人就問了,同樣是篡位奪權,為什麼曹家就要比司馬家的名聲好很多呢?

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來看奠定基礎的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司馬懿是曹操的臣子,更是兩朝託孤重臣。在後人眼裡,他發動政變的過程不忠不義,對不起“託孤大臣”這四個大字。

很多人看不起司馬氏篡魏,卻又預設曹丕篡漢這一事實,什麼原因?

排除異己可以理解,即便是曹爽排擠司馬懿,也沒有說非要治他於死地,而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已經嚴重威脅到皇室的地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忠義”二字看得十分重要,這也是人們排斥司馬氏最重要的一個原因:為臣不忠。

再來看下一代的對比。曹丕雖然實為篡位,但是表面工作做得很好,在漢獻帝的面前一直都是畢恭畢敬。不管他是真心還是假意,最後確實是群臣上疏讓漢獻帝退位,劉協禪讓皇位給曹丕的。司馬昭卻是廢了立,立了殺,殺了再立。他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蓋不住,甚至傳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種話,幹著不忠不義的事,面子工程還沒做好,不被罵才怪呢!

很多人看不起司馬氏篡魏,卻又預設曹丕篡漢這一事實,什麼原因?

另外,近現代的文學影視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根深蒂固,無論是《三國演義》《新三國》還是其他三國題材的作品,司馬氏所扮演的就是一個竊國卑鄙小人的形象,就像曹操的梟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